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的宏觀戰略思考: “文旅+”“教育+”“金融+” ——基于澳門回歸祖國24周年的宏觀視角
不謀劃未來,就沒有未來。特别是新冠疫情三年過後,澳門特别行政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咨詢文本已正式發布。在文本發布之前,中央明确表态:經濟适度多元不是選擇題,是必做題。咨詢文本的出台,澳門特區政府需要重點統籌謀劃、綜合平衡好五個方面關系:一是“一元”與“多元”;二是保護與開放;三是融入與特色;四是“引進來”與“走出去”;五是市場與政府。《2023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明确提出“1+4”經濟适度多元發展策略,《2024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将“1+4”從策略提升到“規劃”。“1”就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目标要求,促進旅遊休閑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閑業;“4”就是持續推動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産業闆塊發展,着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産業結構。既然是“可持續發展”,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一錘子買賣,就不能隻是“就口号說口号、就方向說方向”,而是必須緊扣澳門經濟的基本面、夯實基本盤,做優做強優勢産業、做實做好配套産業,實現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新跨越、新躍遷。 基于澳門回歸24周年的宏觀視角,在錨定“1+4”規劃的前提下,需要将澳門的傳統優勢産業再細化、再聚焦,找準切入點、找好落腳點、找對發力點,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進而更好統籌當前澳門經濟布局,快速有效推動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博彩業之外,澳門最大、最富競争力的優勢産業是旅遊業或文旅業,這是本文的切入點,也可以視爲經濟适度多元發展的“題眼”:做強做精做優旅遊業,适度增加文化元素,培育新時期的澳門文旅業,即“文旅+”;圍繞文旅業發展方向、需求和前景,優化現行普通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結構,爲文旅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願景支持,即“教育+”;同時,圍繞“文旅+”“教育+”,因應低碳時代發展要求,盤活澳門金融資源,做出澳門特色金融的特點來,爲“1+4”規劃注入更多源頭活水和更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持血脈,即:“金融+”。 一、全面發力“文旅+”,打造澳門發展的新ID 自澳門回歸以來、特别是CEPA簽署以來,旅遊業一直是博彩業以外澳門經濟發展的“頭牌”,正是頻密的客流量把澳門塑造爲一名國際化程度極高的旅遊城市。包括“1+4”策略的“1”就是圍繞旅遊做大文章,2023年重點“推動綜合旅遊休閑業多元發展”:積極透過旅遊跨界發展,加大旅遊業與美食、研學、體育、科技、文創、會展、大健康等産業聯動發展。“跨界發展”,就可以視爲“旅遊+”。之所以有這個“+”,意味着單純發展傳統旅遊業,既不适應澳門“一中心”的定位,又不能滿足遊客對澳門的新期待,又不适應澳門。新時期旅遊業的發展,對澳門深度挖掘旅遊業資源、前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正視澳門單一旅遊業的短闆問題。從先天資質上看,澳門人多地狹,自然資源資源禀賦不足,缺乏大景點、大景觀或類似橫琴長隆這樣大型遊樂場所,雖然有評選過澳門八景、新八景,但均屬于具體而微的“盆景”,精緻有餘、輻射不足,旅遊衍生品較爲欠缺,吸引遊客逗留的時間比較有限。同時,澳門入境客源也相對單一,對内地依賴性過強,入境客源以内地爲主體,其次爲香港、台灣,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較少,側面表明對其他地區的吸引力比較有限。從行業結構上看,剝離開博彩業(娛樂業),澳門當下的旅遊乏善可陳,依托賭場的旅遊資源相對單一,基本上形成以娛樂場爲中心的“吃、住、行、遊、購”。遊客出了賭場,就像出了網吧或遊戲廳一樣,其他可遊可去的景點有限,不少遊客直接坐“發财車”返回,甚至連手信也是在關閘附近采購,導緻澳門深度旅遊的空間不夠充分,或者說存在盲區。從産業布局上看,傳統旅遊業過度依賴博彩業,酒店、商場等基礎設施發展過多、過濫,同質化嚴重,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的情況比較突出,而且基本上是博彩業的配套設施,直接矮化了旅遊業的定位和層次。 另一方面,旅遊業需要及時注入文化元素。20多年過去,酒店、餐飲、購物的套路,而對澳門的曆史文化、當地特色與世界遺産了解不多;即使前往景點“打卡”,也是走馬觀花、抹完嘴拍完照就走,又加劇了旅遊結構的畸形化。久而久之,澳門旅遊業在“民豐物阜”的表面下,“文”的方面比較欠缺,中西合璧文化内核的魅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離旅遊“勝地”和“一中心”的定位還存在一定距離。這就是需要旅遊業注入更多“文”的元素。坐落于南粵科技園内的澳門咖啡,其脫穎而出填補了澳門特色、中葡元素、“一帶一路”路徑等多元特點疊加的空白,澳門需要更多這樣類型的企業。 一是準确把握“綜合旅遊休閑”方向,破除大部分遊客對澳門就是“賭場”與“商場”的印象,重點以旅遊業爲主幹開枝菜葉,依托現有旅遊資源,深度挖掘澳門的曆史文化、特色建築、葡國美食和風土民情等潛在優勢資源,完善澳門世界遺産保持機制,不斷充實“一基地”内涵,塑造獨具澳門特色的文化之城。 二是穩妥推動産業内外聯動,結合人們越來越注重節日儀式感的旅遊趨向,抓住體育盛事和節慶活動對旅遊經濟的明顯帶動作用。2023年以來,體育中心、各娛樂場、綜藝館等相繼舉辦一系列來自歐美、港台和内地的知名音樂人、樂團的演唱會,舉辦了一系列網球、乒乓球、斯諾克、馬拉松等國際賽事,展示了澳門舉辦國際大型文體活動的能力,在制造豐富話題的同時吸引了衆多遊客,在拉動住宿、餐飲、零售以及航空消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接下來,可以在深挖重大文體活動、盛事的品牌效應和外溢效應,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優質資本投入澳門文創事業建設,形成“文旅+”的最大合力。 三是深入挖掘澳門主題的文創IP,文旅部門可以嘗試牽頭,參照近年熱播的《灣區兒女》《珠江人家》等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反應當地民衆“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影視、文學、音樂作品,從不同角度宣傳澳門曆史文化、風土人情,反映澳門人的包容胸懷、家國情懷,吸引外界更多關注澳門、關注澳門人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澳門旅遊主題。 再一方面,全面推動旅遊業轉向“文旅+”。“文旅+”既是文化與旅遊的重組、再造,又是二者的優化升級。通過推動文化旅遊産業内的要素重組重構,推進不同産業相互聯結、共同發展,特别是通過旅遊設施組合的優化、新景點的打造、消費鏈條的創建、差異化服務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澳門文化資源原生、再生、再創能力,有效延長遊客沉浸式旅遊體驗的時間。 一是賦予“文旅”更多、更豐富的内容。通過軟硬件設施的連通度、服務提供的周全性,提升産品内容的豐富性、旅遊體驗的滿意度,留住旅客,逐漸從博彩享樂、遺産觀光向多元體驗型過渡。借鑒歐洲城市複興理論,沿着“清理老舊城區-鄰裏重建-社區更新”的脈絡,将城市規劃、設計、改造與景區融爲一體,甚至将特色社區、片區打包塑造成新景區。例如,氹仔官也街屬于近年來塑造較爲成功的案例,兼具人氣、煙火氣與商業氣,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澳門的旅遊形象和标識。路環荔枝碗舊船廠改造,走上本土文化創意産業園的設計路線,有效平衡了郊區建設、城鄉改造,協調旅遊與環境之間的均衡發展,又與周邊村落風貌相結合,賦予了較強的澳門色彩。再如,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疊石塘山片區、始祖文化村、黑沙海灘、九澳村片區,近年來已經穩健開發,相關上步行徑、綠道建設初具規模,但相關景點比較分散,還沒有連點成線、以點帶面,如能在規劃設計、景點分布上增加更多當地特色、民俗文創、綠色低碳和和諧生态元素,就有很大機會打包成爲新的文化大景區。 二是有計劃推出更多“文旅”主題活動。大的方向上,需要在高效盤活現有旅遊資源的基礎上,推動各種旅遊資源協同發展,兼具文娛、休閑、會展多種載體,打造澳門旅遊新品牌。以會展交流爲例,結合市場需求、遊客興趣,參照歐美日藝術展,定期發布展覽信息,可以舉辦文博、瓷器、電影、國際圖書、低碳成就、電子産品、虛拟現實、戶外裝備等主題的博覽會,每月不同主題、每月都保持熱度和新鮮感,吸引不同領域的遊客。 三是積極參與大灣區城市文旅資源融合。澳門旅遊業的發展,不是孤零零一個城市埋頭發展,而是要立足澳門、跳出澳門,在參與、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加快與内地及香港的合作,在大灣區發展及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建設中,構建“大協同”模式,促進區域旅遊合作達成共識,實現澳門旅遊高質量發展。重點在于推動大灣區文旅遊資源互補優勢,拓展文化傳承空間,打造完整的、互融互通的文旅生态産業鏈,釋放“文旅+”發展新動能,賦能傳統文旅行業轉型提質,培育新應用、新場景,構造新體驗、催生新業态,前瞻布局數字創意文旅産業集群,才能在保持澳門特色的同時,又在“文旅+”方面全面發力、開花結果。 四是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産業發展。順應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辦公趨勢,結合澳門傳統地标建築和曆史文化标識,以數字科技賦能文化産業的核心價值,聚焦生成式元宇宙、數字創意、AI技術三個前沿領域,借助AR技術創意模式進一步豐富觀衆體驗,積極開展數字文博、雲展覽、雲演播、網絡直播等服務,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激活“文旅+”新業态,促進文旅+”向數字化、智能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五是合理借助高端主流媒體,全方面、多角度展示澳門的風采風貌。近年來,澳門特色美食以不同形式登上CCTV,吸引很多内地遊客前來“打卡”;2023年,CCTV又聯合特區政府,專門錄制播出了大型文旅美食節目《澳門雙行線》,全方位展示澳門中西文化的交融荟萃、獨有且熱情的生活面貌和城市内涵。正所謂“居高聲自遠”,高端主流媒體自帶廣告流量,是最直觀、高效的宣傳推介載體,将來可以加強與中央、廣東及海外知名媒體加強合作,在不同細分領域、面向不同受衆,制作播出專題宣傳片、紀錄片,吸引全球遊客前來澳門體驗别樣風采。 二、全面發力“教育+”,服務澳門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爲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綜合旅遊休閑業發展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除了澳門本身“先天不足”之外,就是“後天濡養”不夠充分。主要是受博彩業擠壓,整個社會對旅遊産業本身的投入不夠,缺乏對應的旅遊專業性人才,大部分高學曆的人才又不願意從事旅遊業,導緻從業人員競争力低。加上單一旅遊業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加上長期存在對消費的過度倚重,直接淡化對本澳文化的厚植、傳承和推廣。這種情況,在“1+4”和博彩業中均不同程度存在,可以理解爲“文弱”--普通高等教育與文化事業的相對薄弱,沒有很好服務好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這勢必對澳門普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簡單說來,就是不能單純離開社會經濟空談教育。教育除了引導學生“仰望星空”,大力培養健全人格、拓展視野、改善知識結構、充盈靈魂之外,還需要“腳踏實地”,聚焦社會需求、就業趨勢、發展前景和學生的職業生涯等内容,就是本文提出的“教育+”。具體需要重點把握四個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及時止損,摒棄傳統教育存在的弊端。 教育方向上,澳門高等教育秉承“教育興澳”與“人才建澳”原則,通過高等教育反哺本澳發展,自然而然強化了本位主義,教育優惠政策、優先舉措向澳門籍生涯傾斜,導緻了目前的高等教育事業的自閉式發展。對于受過澳門普通高等教育的畢業生而言,幾乎面臨着“在澳千日好,離澳片時難”的困境。 教育質量上,澳門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四個欠缺”,即:科研與學術深度合作比較欠缺,産學研一體化領域幾乎爲空白;優勢學科設置比較欠缺,“高精尖缺”尤爲缺乏,還沒有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才培養方面比較欠缺,研究型人才梯隊建設尚未成形,對澳門、大灣區科技領域的支撐存在明顯短闆;四是澳門普通高校學生競争力比較欠缺,主要是受限于缺乏競争的社會環境和優于周邊區域的中學教育,畢業生在校學習意願低、畢業後繼續深造意願低、從事競争性行業的意願低,反過來又制約澳門高校的教育質量,削弱了高校自身的競争力。 教育國際化不高,内地師生數量過多,反而是發達經濟體來澳攻讀學位的優秀學生過少,主要是澳門高等院校入學門檻整體偏低,前來就讀基本是“打一圈、拿文憑”,将澳門作爲留學海外的中轉站,長期以往容易把澳門大學變相降級爲繼續深造的“墊腳石”。 教育與社會粘連度不高,高等院校與社會經濟産業及民間組織聯系較弱,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不強,還沒有爲“1+4”産業格局充分供應對口的優秀人才,社會經濟組織對高等教育發展不甚關心關注。這些弊端意味着,現代教育不能自娛自樂,而是需要積極走出“象牙塔”,積極與社會互動,獲得更多的人力、财力、文化、信息資源,從而保持長久活力和引領社會發展的能力。 第二方面:提高站位,對标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立足澳門、服務澳門、又不用局限于澳門,需要及時轉變澳門傳統觀念中狹義的“本位主義”“爲本澳服務”的觀念,将澳門的發展置于大灣區、置于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中去統籌謀劃。積極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與澳門特區政府第二個5年規劃(2021-2025)、“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大灣區建設規劃,逐步明确澳門高等教育區域、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與定位,積極開展與大灣區高校、内地著名高校、葡語系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同時,适度參照香港、台灣重點高校辦學模式,提升澳門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推動本澳高校發展水平向國際一流高校發展水平靠攏,強化澳門高校在大灣區高校群中的競争力。同時,要樹立多元人才培養觀念,努力打造面向澳門多元經濟和輻射大灣區發展的科技創新型人才輸出地。本澳各高校要加快理工學科建設步伐,主動攜手政府、市場和高校,推動政産學研一體化合作建設,補足科技人才培養短闆,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科技服務能力。 第三方面:适時優化,全面優化學科、課程設置。圍繞澳門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學科建設不僅需要考慮适應現有産業結構,更要前瞻投視未來産業領域,協調培養澳門、大灣區和國家發展需要的後備人才。 學科建設方向上,綜合類研究型高校要從“大而全”走向“大而強”,專業類、技術類高校要從“小而精”細化爲“小專特精”,探索與辦學層次相匹配的學科建設精細化、學科内容創新化的發展模式。隻有提升自身學科優勢、清晰人才培養定位,才能提升澳門在大灣區、乃至在全國的的競争力。一是可以适度借鑒香港相對完備的教育治理體制、豐富的國際化資源、科研優勢,借鑒廣東高校良好的基礎研究實力、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成果、完善的專業學科設置,彌補澳門高等教育的局限性。二是可以探索與大灣區其他高校積極配合,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三是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試點開展跨學科應用型、技術型科學研究,集中深化在新能源、新材料、AI技術、數字化建設、現代金融、生物醫藥等方面的研究和産業應用。 課程設置上,澳門既要更好發揮科研平台優勢、留學制度優勢、人口與市場相結合等多重優勢,鞏固各大院校商務與管理、旅遊及娛樂服務等傳統強勢專業,結合“文旅+”發展趨勢,細化課程設置、學分安排;又要逐步破解學科發展内部結構失衡,避免教育資源向單一學科過度傾斜,防止教育資源的重複建設和無謂浪費。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需要的外向型人才的培育,增設培養國際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課程類型,使課程結構更加完善與多元化。重點依托葡語、旅遊管理等學科優勢以及“三文四語”等文化優勢,不斷增強澳門特色學科競争優勢,形成品牌課程。要結合融入大灣區建設進程,可以嘗試就近爲灣區培養更多優秀旅遊管理人才和葡語外語人才,将澳門打造成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 發力方向上,要着力推進現有的“中藥質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聯網”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與教學工作,将澳門的優勢領域不斷強化。同時,結合“1+4”産業需求,重點發展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發展,包括中醫藥标準制定、工藝流程、市場準入機制研究,以及綠色發展、碳排放交易等前沿領域的研究等。 第四方面:加快整合,創新粵港澳三地教育合作體制機制。相對于灣區其他城市來說,澳門國際化程度較高,有利于吸納創新資源、合理規避技術壁壘、引進中高端科技人才。重點做好三個“積極”。 積極尋求與大灣區高校的合作辦學機會,克服澳門土地面積有限的實際,加強與灣區内城市高校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及科研中心,通過學分互認、聯合培養、資源分配、設備共享等試,實現大灣區城市群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配合灣區各高校推進大灣區高校聯盟建設,探讨有利于灣區各城市高校學曆、學分互認機制;積極與灣區各城市共同推進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協調配合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共同體,積極推進創新創業交流平台建設。 積極探索成立更多聚焦前沿科技的研究基地,着力推進産學研融合,加大力度開展科技創新,努力探索有利于大灣區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的途徑,爲澳門引入新資源、新要素提供便捷通道,更好地發揮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建議澳門政府完全可以把橫琴東方高爾夫球場收回,把教育部認可的澳門十所高校牽移至此,把它改造成澳門高校的産學研造一體化示範基地,有10萬乃至20萬年輕的大學生在此集聚,這裏一定是全球最好的高校園區,如果能這樣的話,橫琴則很快具備了朝氣、活力、競争力。 積極統籌好“引進來”與“走出去”,充分發揮橫琴地域空間優勢,爲教育部認可的澳門十所高校留足發展空間,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對接,爲深入大灣區辦學、擴大區内招生份額、優化區内科研項目合作、加大師生流動、促進實驗室和科研機構開放共用、政産學研合作平台共建等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打造科技創新産業鏈,推進建立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三、全面發力“金融+”,提升綠色金融創新水平 澳門雖無完整意義上的制造業,但作爲一個消費主導型的微型經濟體,作爲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之一,承擔着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建設責任。《2024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就“加快建設家居智慧綠色澳門”進行了專門論述,對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進行了布局安排。經驗表明,構建現代化、多元化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是建設綠色澳門、實現“雙碳”達标的重要環節。賦予澳門金融業更多綠色低碳元素,即“金融+”,全面提升綠色金融創新水平,有計劃、有步驟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态環境保護産業,引導企業生産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 一是做大“碳”文章,賦予現代金融業更多綠色。從“1+4”具體到“文旅+”,延伸到配套的、服務反哺功能的“教育+”,“+”本身就是立足行業、又跳出行業,同時又前瞻未來,賦予産業更多新興元素和特色内容,高質量走好“1+4”适度多元發展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金融。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一國一域重要的核心競争力。“1+4”中的“4”中有一條就是“促進現代金融業發展”。現代金融業,與綜合旅遊休閑業一樣,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具體落實落地方向需要進一步考慮行業的中長期前景。與倫敦、紐約、新加坡、香港等現代金融中心相比,澳門缺乏充裕的資金流量、紮實的經營根基和完善配套的法律體系,但仍舊可以發揮上文提到的“後發優勢”,放眼未來30-50年發展,聚焦最穩健、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綠色低碳。具體來說,就是做實綠色金融,支持有環境效益的項目,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高效利用,服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貸款和證券發行等融資活動,也涵蓋綠色保險等風險管理活動和其他多種功能的“碳金融”業務,也包括海洋銀行的各類業務系列探索。 二是深耕綠色金融領域,建設國際金融樞紐。需要明确的是,綠色低碳不是一個排他性質的朝陽産業,需要各國、各地通力合作,完善體制機制,共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标。落腳到澳門,需要香港、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内重點城市加強溝通,落實好角色分工,發揮特色優勢和比較優勢,放大規模效應。可以參照綠色聯盟的形式,組建由穗、深、港、澳四地參與的大灣區綠色金融專項小組,統籌規劃灣區綠色金融工作,盡快在建立标準、明确規則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共同推動澳門綠色金融發展》倡議書的基礎上,鼓勵業界循序漸進采用國家和國際認可的綠色金融标準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積極參與制訂《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與經濟低碳轉型中長期規劃》,明确大灣區綠色金融領域支持的重點行業,更好指引前線客戶營銷與項目拓展,避免在跨境項目中出現重複營銷、資源浪費的問題,更多采用跨境銀團及債券承銷方式。探索搭建穗、深、港、澳四地分支機構與大灣區綠色企業、監管機構的聯系溝通與信息共享平台,推動綠色融資需求與綠色資金有效銜接,促進銀行與灣區其他綠色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及監管部門的深入合作,推動綠色金融有關政策優先在澳門先行先試先落地。 綠色澳門建設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亮點。澳門要結合自身優勢,與香港、廣州錯位發展,可以探索和建立以人民币作爲計價結算貨币的證券交易所、綠色金融市場、中葡金融服務平台,探索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和跨境特色金融合作,開發跨境保險産品,爲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澳門可以結合“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目标定位,進一步把澳門建設成爲葡語國家人民币清算中心、中國與葡萄牙語國家金融合作的平台,紮實推進海洋銀行的建設實施,積極開展與葡語系國家的金融服務合作,打造成一個“綠色金融+科技+生産+貿易”的多元化的國際化都市。 三是聚焦“雙碳”目标,拓寬“碳”路綠色金融服務。作爲澳門金融業的主力軍和有生力量,本澳銀行需要抓住金融業發展機遇,深挖潛力,突破地域、資金來源等限制,拉動保險、資産管理、離岸金融的拓展,促使其他細分金融業的發展。軟硬件配置上,要借鑒内地前沿做法,打造涵蓋手機銀行、個人網銀、微信銀行、小程序、“雲店”在内的線上渠道服務矩陣,爲客戶提供線上一站式保險、投資、生活繳費、養老等綜合金融獲取渠道,持續加強“雲”系列能力建設,優化線上“無接觸式服務 ”,以線上化轉型助力低碳經濟。特别是本澳的主流銀行,需要身體力行支持澳門綠色金融發展,積極爲綠色企業和項目提供貸款支援。一是緊緊圍繞澳門綠色發展戰略任務,完善配套制度設計,強化綠色金融發展指導,制定一系列制度規範及工作機制,爲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技術指引和制度支撐。二是積極探索創新,豐富綠色金融産品體系,衍生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産品。通過綠色金融産品與服務創新,對實體經濟及大衆生活的綠色轉型加強示範引導,圍繞“綠易貸”做足文章,爲居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環保家居裝修、修讀環保課程的信貸需求提供優惠利率,帶動更多居民和商戶參與綠色發展。三是根據不同細分行業特點,優化組合産品,形成在灣區完整的綠色金融方案,重點加大綠色供應鏈、碳權質押、跨境等産品的推廣,帶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的發展。四是重點拓展個人金融方面,重點推廣綠色理财、綠色存款業務,帶動跨境理财和高端客戶的發展。同時,密切關注大灣區構建内地碳市場與境外市場的聯通機制,争取開展碳排放交易 外彙試點,參與推動“綠色 債券通”“綠色理财通”“綠色保險通”等綠色金融互聯互通機制的落地。 四是創新綠色金融産品、開發綠色投融資工具。加大綠色金融在碳減排方面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深化灣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進程。增強碳金融的屬性,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概念界定,創新綠色金融産品,碳産品定價及碳交易等。創新碳減排支持工具,加強對大灣區碳排放放權交易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大灣區跨境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成立大灣區綠色發展基金,拓展灣區綠色資金來源,使得灣區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在能源的從低碳轉型、創新綠色金融産品上,加快灣區綠色金融的發展。加大灣區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相應部門挑選一大批可行的綠色建設項目,将工商、稅務、水電等信息,以及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租賃公司等情況整合納入到系統,優化完善綠色項目庫的日常管理,爲綠色認證機構提供全面、真實、及時的信息和技術支持。這個過程中,要重點結合大灣區實際明确金融産品定位,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着眼完善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更多能夠服務“1+4”規劃、綠色澳門建設相匹配的金融産品。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反之亦然,不謀足一域,則難以謀全局。澳門回歸24周年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曆史成就,吸引了全球億萬遊客,但澳門在新時代、新階段面臨着一系列新挑戰、新課題,需要進一步樹立大視野、大格局,既要堅定不移抓好“1+4”規劃的落實落地,又要在細分領域、關鍵行業做出亮點、做出品牌。從“1”出發,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閑業,全面發力“文旅+”,不斷豐富“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内涵;全面發力“教育+”,不斷爲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注入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夯實鞏固澳門發展的“文脈”和“慧根”;全面發力“金融+”,源源不斷爲澳門“1+4”規劃提供更多優質活水,有方有效有力有時間節點地促進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 作者: 喬梁 爲南粵集團副總經理兼任集團總法律顧問、澳門法律工作者聯合會副監事長 編審:劉鑫聞 王正義 責任編輯:孫業騰 趙道遠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紅刊雜志社獨家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 來源:紅刊雜志社 責任編輯:孫業騰 |
下一篇: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