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貌)75年再出發,中國發展有速度更有溫度
中新社北京10月1日電 (記者 劉亮)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變化間,彰顯速度,更顯溫度。 從吃不飽、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中國民衆告别短缺,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糧食産量僅2000多億斤,人均糧食産量僅200多公斤。如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3年,中國糧食總産量13908.2億斤,再創曆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夏糧再獲豐收,秋糧面積穩中有增,豐收在望。 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同時,中國緻力于攻克貧困問題。按照2010年農村貧困标準,197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爲啃下這塊“硬骨頭”,中國開展脫貧攻堅戰,将水泥道路鋪到偏僻的鄉村,幫助山民走出深山、搬進新居,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爲民衆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穩定收入……2021年,中國迎來了曆史性時刻,宣告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日子過得好不好,“錢袋子”有說服力。在各行業日新月異發展下,中國經濟駛入“快車道”,民衆“錢袋子”日益鼓起來。數據顯示,1949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爲49.7元(人民币,下同),2023年達到39218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5.8倍,年均實際增長6.0%。 收入提升了,消費品質也發生變化。居民衣着從不夠穿到穿暖穿美,告别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衣多季”“自制或裁縫做衣”,衣着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品牌化、時裝化和個性化成爲人們的共同追求。 如今,居民衣着消費支出大幅增長。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880元,比1978年增長43.5倍;農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921元,比1978年增長61.5倍。 不僅是衣着,如今擺在民衆面前的各種消費選擇都更加豐富。 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鄉居民家庭擁有耐用消費品的品類有限,數量也很少。1956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自行車6.7輛,機械手表10.0隻,電子管收音機2.7部。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等成爲居民家庭普遍擁有的耐用消費品。 随着收入的持續增長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城鄉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快速普及,并不斷更新換代,空調、家用電腦、家用汽車、移動電話等電氣化、現代化的消費品走進了千家萬戶。以曾經稀缺的彩電爲例,到2023年,每百戶城鎮居民彩電擁有量達到107.2台,每百戶農村居民彩電擁有量達到108.8台。 變化還顯著發生在生活環境的全面改善。新中國成立初期,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普遍較差,制約民衆生活質量提升。爲改善人居環境,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廁所革命”、危房改造等各項民生工程,改善居住環境,推動居住條件從“憂居”到“宜居”。 打造宜居環境,未來可期。中國住建部部長倪虹近期透露,未來将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開展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健康和教育是民衆幸福和社會發展之基,如今中國農村地區衛生站變多了,2023年農村地區有96.1%的戶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比2013年提高14.5個百分點。上學變得更方便,超九成農村地區的戶所在自然村就能上幼兒園、學前班以及小學。 就業關系百姓冷暖、民生底線。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見證中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全國就業人員74041萬人,比1978年增長0.8倍;其中城鎮就業人員達47032萬人,比1978年增長3.9倍,年均增長3.6%。 面對近年來國内外複雜嚴峻形勢,中國政府及時出台系列穩就業政策,失業率得以快速回落。2023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降至5.1%,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就業形勢的穩定成爲民生改善的堅實基礎、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壓艙石”。(完)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