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新要素:中國加速挖掘數據“新黃金”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新要素:中國加速挖掘數據“新黃金”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春節假期過後,中國多部門聯手啓動全國數據資源調查,這被外界視作從數據中“掘金”的又一舉措。 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數據已被中國從生産要素層面給予重視。在近期一系列加快新要素開發利用的部署中,三大方向值得關注。 一是激活沉睡數據,喚醒生産力。 據統計,2022年中國數據産量達8.1ZB(十萬億億字節),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達10.5%,位居世界第二。富集的數據資源是一筆巨大财富,前提是不讓它“睡着”。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教授張向宏直言,目前中國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普遍存在開發動力不足、利用活力不夠的問題,導緻大量數據沉澱在政府機構、國有企業和平台企業内,無法發揮其新型生産要素的作用。 喚醒蘊藏在“休眠”數據中的生産力,去年成立的國家數據局被寄予厚望。分析認爲,該部門從國家層面統一領導和協調數據資源管理,有助于督促各方提升數據意識和數據管理服務能力。 針對數據持有者“不願開放、不敢開放、不會開放”的難題,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公開表示,将深化數據賦能,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向縱深發展,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全面提高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讓公共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落實數據産權分置制度、優化數據交易場所布局等措施,被提上日程。 二是發揮乘數效應,釋放新價值。 “賦能”,這個“互聯網+”語境裏頗爲流行的詞彙在大數據時代迎來新内涵。 中央财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爲,數據要素并不是單一的賦能“+”,而是能夠發揮“乘數效應”。數據融入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對其他生産要素、服務效能和經濟總量産生擴張效應。 中國已開始探索這令人興奮的前景。今年初,一場由17個部門聯手發起的“數據要素×”行動正式啓動,先期選取工業制造、交通運輸、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醫療健康等12個行業和領域,推動發揮中國海量數據資源的乘數效應。在此過程中,數據将不隻被簡單使用,還将被高效複用。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系統研究所副所長王钺表示,數據在不同領域、不同場景、不同主體間複用可催生新産品、新服務,釋放出數據新價值。比如,制造業長期積累的大量工藝數據可幫助衆多企業改善産品質量,醫療健康數據可用于臨床診斷、藥械研發和醫療保險。同時,數據在複用中不會出現損耗,反而會“越用越多”“越用越好”。 三是彌合發展落差,促共同富裕。 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人們逐漸發現,用好數據是解題思路之一。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産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舉例說,“數據賦能”會提升普惠服務精準度。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創新應用持續提升重點民生領域服務的覆蓋面和精準性,在醫療、教育、養老、社會保障、就業等領域湧現出一批數字創新應用,能夠爲不同區域、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企業等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定制服務。 去年底出台的《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以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在縮小區域、城鄉、群體、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上取得積極進展。 國家數據局有關負責人稱,此舉有助于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做大蛋糕”,也有助于提升初次分配公平性,推動“分好蛋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推動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同時,數據要素的流通應用爲“機會平等”創造新可能,爲各類創新主體參與新業态、創造新價值提供平等機會。(完)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