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加快融起來 讓鄉村“土”味香飄更遠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産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從一方水土中挖掘鄉土資源,各地打造了哪些“名片”?如何做強鄉村特色産業、發揮好鄉村“土”味優勢? 村裏有了更多鄉土特色品牌 “咱這果蔗可甜了!”正值果蔗收獲上市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甯市蒲廟鎮廣良村種植戶梁榮卓忙得不亦樂乎:“這茬種了10來畝黑皮果蔗,收成不錯,1畝産量大概1萬斤,很快就賣出去了。” 憑借适宜的光照和氣候條件,廣良村近年大力推進果蔗種植。廣良村村委會副主任梁承運介紹,果蔗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而廣良村全年日照充足、氣候溫潤,适宜種植。“這幾年,我們不斷擴大果蔗種植規模,打造‘廣良良品’品牌,目前全村果蔗種植面積達1200畝,産值約1200萬元,果蔗已成爲廣良村頗有名氣的‘土貨’。”梁承運說。 立足本地優勢資源,越來越多地方下力氣做好“土”字文章,鄉土特色品牌加快湧現。在黑龍江,海倫大豆、東甯黑木耳等“黑土優品”暢銷海内外;在江西,贛南臍橙、南豐蜜橘、婺源綠茶等一批區域特色品牌有力推動農民增收;在陝西,米脂小米、眉縣狝猴桃、韓城大紅袍花椒等地标農産品越來越受歡迎。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從培育數量看,全國省級農業農村部門重點培育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3000個;從品牌效益看,省級重點培育的區域公用品牌平均溢價率超過17%。 更多“土特産”打響了品牌,也促進了特色産業集聚升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各地新建40個、續建51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培育全産業鏈産值超100億元的集群139個、超500億元的14個、超1000億元的3個,實現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000多元。各地培育鄉村特色産業專業村鎮4068個,實現總産值9000多億元。 “特色是鄉村産業發展的‘關鍵詞’,特色産品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産業集聚升級。”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周潔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這将強化鄉村産業的品牌效應,擦亮區域公用品牌“名片”,進一步彰顯鄉土産業“土”味優勢。同時,文件強調标準體系建設、生态安全底線,爲尋找鄉村“土”味優勢資源提供了新視角,如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生态文明建設、推進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等舉措,将進一步優化全國特色農産品生産布局,避免鄉村産業同質化。 土特産要賣得出、賣得好 産得好,也要銷得開。在部分地區,由于缺乏銷路,好産品賣不出去、賣不上價,成爲鄉村産業發展的瓶頸。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産網絡銷售。 “讓土特産真正走出去,不僅要靠産品本身的質量和文化内涵,也要依靠現代化、網絡化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手段。”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晔說,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通過優化農村直播發展環境,配備專業化設施設備,打造本地化的電商運營團隊,能夠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加速直播在鄉村“下沉”,帶動和促進農業産業和農村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看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發展鄉村土特産網絡銷售,已在農村做了多年電商生意的李海挺高興:“這幾年通過做電商,我們打開了村裏特色蘋果等農産品的銷路,希望這次政策的出台能帶來更多技術培訓、資金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讓村裏更多人加入到電商、直播帶貨隊伍中,讓咱們的‘土’味産品賣得更好。” 電商加快發展,物流等配套設施也得跟上。山西省大同市爲黃花産業建設共享冷庫,引進企業生産以鮮黃花爲原料制作的預制菜品,全市新增多家黃花産品線上配送和線下直營店,黃花全産業鏈産值實現快速增長。 周潔紅分析,聚焦特色農産品加工、流通等環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進就近就地轉化增值”等舉措,是要鼓勵加工和流通企業供應鏈下沉,充分激發農産品消費活力,爲健全縣域商業體系和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此外,針對鄉村特色産業在冷鏈儲藏等方面存在的短闆,中央一号文件強調做強“農産品冷鏈物流體系”,讓特色農産品既要“産得多”,也要“賣得遠”。各地應重點布局建設縣域産地公共冷鏈物流設施,在供給端強化“最初一公裏”的初加工能力,同時加快建設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和産地倉,從而形成全國性的農産品冷鏈物流網絡。 農、文、旅加快融起來 做好“土”字文章,需要特色農産品,也需要依托鄉土優勢資源,發展生态旅遊、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 今年春節假期,不少地方鄉村旅遊火熱,成爲節假日消費新亮點。東北看雪賞冰、海南劃船垂釣……各地鄉村産業經營主體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适應新的消費需求,爲鄉村經濟打造了不少增長點。 在江蘇省徐州市,春節期間全市省級以上鄉村旅遊重點村共接待遊客46.5萬人次,同比增長44.28%。“這個春節假期,來鯉魚山莊旅遊的人可不少。”徐州市睢甯縣王集鎮洪山村黨總支書記周全勝介紹,鯉魚山莊位于睢甯縣黃河故道風光帶,是特色田園鄉村、國家森林鄉村,村裏以此爲依托加快發展鄉村旅遊。如今,遊客到這裏除了品美食、賞美景,還可以體驗鯉魚孝義文化、黃河漁耕文化,穿漢服遊詩意田園。 推動農、文、旅産業融合,越來越多村莊實現精彩蝶變。在浙江省甯波市,全市範圍内55%的村已成爲景區村莊,全市省級美麗鄉村示範縣、省級未來鄉村數量居浙江省之首。甯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鞍山村通過引進農文旅項目,實現鄉村旅遊年收入超4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5萬元。“這幾年,雙休日、節假日來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鞍山村經營農家樂的村民李隆虎說。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各地共宣傳推介了256個美麗休閑鄉村,發布“鄉味”濃郁的109條精品線路和365個精品景點,累計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953個,打造了一批城鄉居民休閑旅遊“打卡地”。 周潔紅認爲,各地農村旅遊、鄉村民宿等新業态嶄露頭角,豐富了農村經濟産業結構,爲農民打開了緻富之門。但也要看到,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還存在融合度不高、産業鏈條短、産業鏈核心主體不強不大、産業鏈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應加快推動解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進鄉村旅遊集聚區(村)建設,培育生态旅遊、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态,推進鄉村民宿規範發展、提升品質。 “相關舉措在注重挖掘鄉村産業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康養功能的同時,兼顧了産業融合對農民就業技能的培育功能、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功能,有助于進一步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周潔紅說,産業融合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支撐。爲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優化實施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這有利于推動農科教、産學研形成合力,助力各類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進一步提高鄉村産業的組織化程度,讓鄉村“土”味香飄更遠。 汪文正 汪文正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