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消費電子新寵:萬物皆可AI?

2024-01-29 4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孟倩

  發于2024.1.29總第112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厭倦了下載、卸載、切換不同的App,有沒有設想過:天下無App,這一天會來嗎?

  2024年CES(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一款能夠裝進口袋的AI硬件橫空出世。名爲Rabbit R1的四方形橙色小設備,搭載一塊2.88英寸的觸摸屏、一個拍攝用的可旋轉攝像頭以及一個交互用的滾輪按鈕。用戶按住這個按鈕,對這款産品發出語音命令,就能夠實現打車、訂餐等需求。

  R1并非想要取代手機,而是旨在将用戶從繁瑣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是用戶的AI助理,定位是“用戶與智能手機之間的中介”。

  Rabbit OS采用的底層AI技術用上的不是類ChatGPT的大模型技術,而是基于“大型動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LAM)”打造。這意味着,系統接收指令後能夠理解複雜意圖并幫助用戶完成App操作任務。因此,有人稱這款産品爲“App終結者”。

  1月12日,爲期四天的“消費電子春晚”2024 CES落下帷幕,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家企業參加這一科技盛會。在這屆CES中,AI成爲當之無愧的主角,遍地開花。牙刷、枕頭、冰箱、手機、汽車等幾乎都打出了AI的名頭,幾乎每家大企業的展台中也都有一個專門的領域介紹AI方面的升級。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在現場,沉浸式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無所不在”。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AI幾乎是今年發布的所有新玩意兒和技術工具的頭号賣點,ChatGPT和大模型激發了全社會對人工智能的興趣。

  “不過,目前來看,大模型還是停留在加強已有的語音助手上,大部分應用場景仍然是聊天。”他認爲,未來當這些AI相關的産品能夠感知環境,甚至是預判用戶需求的時候,“才是AI真正能夠服務于我們的時候”。

  AI加速改造“實體”

  Rabbit創始人呂騁是AI領域的持續創業者,早在2014年就創立了渡鴉科技,推出音樂播放器樂流和聊天工具Flow。呂騁的團隊在2017年被百度收購,他出任百度智能家居硬件總經理,這期間百度推出了第一款硬件産品。2018年7月,呂騁從百度離職。

  此後,呂騁持續創業。目前Rabbit在兩個月内已經融資三輪,融資額達到3000萬美元,投資者包括OpenAI首位風險投資人Vinod Khosla以及韓國互聯網巨頭Kakao。

  目前,Rabbit R1售價爲199美元,在開啓預訂後,24小時内售出超1萬台設備,遠超最初的銷售預期。此後幾天,該産品又開放訂購,售出4萬筆訂單。

  呂騁在發布會上發問:“我們如何找到一種通用解決方案來觸發我們的服務,無論你是網站、應用程序還是其他平台或桌面?”

  這款産品不需要與手機配對,也沒有内置App,搭載2.3GHz聯發科處理器、4GB内存和128GB存儲空間,續航時間據稱可達一整天,底層操作系統爲Rabbit OS。

  網上一直有流傳着一份呂騁十年前在甯波 TEDxMoonLake 上的視頻,時年 23 歲的呂騁分享主題爲《交互理念與未來操作系統初探》。其核心觀點是,以 App爲基準的操作系統違背了人類的自然交互邏輯,未來的操作系統應該去掉 App的外殼,讓人以更自然的方式進行人機交互。

  如今,用戶不得不下載多個App進行比對,不停切換App,才能完成操作,但未來也許真的會實現天下無App。胡泳表示,Rabbit R1代表着一種發展方向,即變成一切應用的入口,把不同産品的功能調動起來,實現多意圖功能。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未來産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級咨詢師鍾新龍認爲,AI正在被集成到各種硬件産品中,例如智能手機、家庭助理設備、智能穿戴設備等。硬件集成使AI應用更爲直觀和便捷,能夠提供最直接的用戶體驗。大模型作爲綜合調度一鍵式應用的入口越來越受到關注,“實際上消費者自從去年大模型百花齊放後,就一直想通過講大白話也能做到各類應用開啓、執行等常規操作。這樣才能極大的增強用戶體驗,并使AI技術更加無縫地融入日常生活”。

  多年以來,AI在以各種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随着生成式AI的發展,大衆也非常期待智能終端産品有一個質的飛躍。

  在CES衆多的AI産品中,胡泳最喜歡的一款産品是,能夠使用人工智能在不到三分鍾時間内将牛排烹饪到想要熟度的燒烤架。它的雙紅外線燃燒器可在兩側進行烘烤,因此無須翻轉,溫度可高達1652 華氏度,烹饪食物的速度比傳統烤架快十倍。這款産品能夠感應其厚度,同時識别多達50種食物。

  胡泳觀察到,在傳統産品或服務之上添加智能層,通常是爲了增強用戶體驗。而新崛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則開拓了人工智能應用的廣闊領域。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AI硬件産品的市場接受度頗高,這也确實反映了消費電子+AI的熱潮。Rabbit R1在發售後24小時内在X平台賣出1萬台,後續訂單又追加,這顯示了市場對新型AI硬件産品的高度興趣和接受度。數據的背後預示着大衆對于AI硬件市場的追捧,也反映了市場增長潛力。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AI的确已經部分實現實體化了。“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接入GPT,AI的硬件化是通過硬件虛拟人來觀察周圍的環境,并與周圍環境進行交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稱這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将會是2024年發展的重要方向。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在去年年中公開表示,“具身智能将引領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具身智能,又被視作人工智能的終極形态。到了2023年年底,英偉達“網紅研究員”、OpenAI第一個實習生Jim Fan發推文稱,除了大模型,2024年最重要的就是機器人,距離“具身智能”的ChatGPT時刻大約還有三年時間。

  天使投資人、人工智能專家郭濤預計,具身智能技術成熟之後,AI對外部環境的感知更強,應用場景也會更加廣泛。

  手機也可能被取代?

  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近日在達沃斯論壇上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Rabbit R1預示着未來人工智能的一個趨勢,即代理中心的操作系統會處理所有的用戶交互。

  “我認爲Rabbit操作系統和設備的演示非常棒。我想我必須說,繼喬布斯發布iPhone之後,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之一。”

  但是這款産品真的帶來了AI的iPhone時刻嗎?

  作爲原生AI設備,這款産品引發了大家對未來AI世界的暢想,多位受訪人士提到“綜合調度式一鍵入口”。但它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大,比如用戶認知和使用習慣,還有實用性問題。同時,如何讓更多的開發者來支持這款設備,讓其在現有的底層運轉邏輯上開拓新的商業模式,是更大的挑戰。

  在Rabbit R1發布後,有不少人拿其與手機對比,一些評論認爲這款産品有可能在後續發展中取代手機,也有聲音認爲這很“小兒科”,比較雞肋。

  實際上,手機廠商們已經将大模型陸陸續續裝進手機了。

  2023年8月,華爲率先宣布HarmonyOS 4系統全面接入盤古大模型,成爲全球首個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首批支持機型爲Mate 60系列,可以執行文本生成、知識查找、資料總結、智能編排等複雜任務。後續,小米訓練出輕量的大模型。Vivo和OPPO同樣将手機接入大模型。

  近期,三星正式推出Galaxy S24系列手機,該款手機搭載了端側AI助手 Galaxy AI,具備通話實時翻譯等多種人工智能功能,也是三星旗下首款AI手機。

  谷歌于今年10月份推出第一款内置人工智能的智能手機:Pixel 8 Pro,在年底推出了其首款Gemini多模态大模型,發布了Gemini API。在本屆CES上,谷歌用來展示其 AI 能力的設備,就是其最新的手機系列 Pixel 8,但表現能力也比較平庸。

  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發布的《生成式AI智能手機出貨量和洞察》報告預測,2024年将是GenAI(生成式AI)智能手機的關鍵一年,出貨量将超過1億部;到2027年,GenAI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出貨量将分别達40%、5.22億部。

  但是在手機中植入大模型并非易事,IDC中國研究總監盧言霞提到,現在大模型應用到端側,算力是問題,模型太大,功耗要求高。

  OPPO 高級副總裁、首席産品官劉作虎在媒體采訪中也表示,70億大模型正常的模型大小是28GB,爲了真正在端側部署,公司對模型進行了壓縮和輕量化,壓縮到最小的3.9GB左右,無論是存儲還是内存占用都是這個量級。“從性能角度來講,大模型在端側性能消耗還是比較大的。”

  GenAI智能手機,會不會也隻是一個過渡産品?在胡泳看來,Rabbit R1沒有用戶界面,類似于一個對講機,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用戶的指令,也許能更加打動新一代用戶,就如同當年iPhone流暢的設計和易用性。但現在智能手機的人工智能要素不夠多,無法成爲真正的數字智能設備,未來出現另一種智能設備取代手機也是可能的。

  郭濤則對類似R1的産品并不樂觀。他表示,從盈利模式角度來看,目前和大模型相關的産品剛需性還不是特别強。很多産品可能就是昙花一現,尤其是單一産品競争力可能會弱一些。而智能硬件生态體系比較成熟的大公司,應用大模型後整體競争力會強一些。

  鍾新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本質上來說,目前用戶的使用邏輯是把手機當作自己所有智能設備的中樞調度大管家,比如幾乎現在所有的智能家居設備都有手機App。

  “但随着新型設備和技術的出現,智能手機的角色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随着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眼鏡等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可能不再是我們日常互聯互通的唯一或主要方式。”他解釋,因爲本質上用戶隻是需要滿足操控和交互的功能需求,至于這個需求是不是必須用手機這樣一個外部載體來完成,可能并不一定。

  含“AI”量越來越重要

  近日,360集團創始人周鴻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