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遭遇拒保問題 新能源汽車續保怎麽成了難題?
以高風險爲由拒保又不說明理由 多花2000元買座位險才能續保 新能源汽車續保怎麽成了難題? ■ 調查動機 近日,江蘇淮安的錢女士來電反映:自己去年買了一輛純電動汽車,最近要給車續保時,之前投保的某保險公司拒保了,工作人員稱因爲在車險系統評分中得分過高,爲高風險,因此被拒保。“過去一年間我的車都沒出過險,怎麽突然就被判定爲風險系數高了?”錢女士感到莫名其妙。 無獨有偶,北京車主王先生也來電稱:自己前不久購買了一輛油電混動汽車,投保時遭某保險公司拒保,對方稱風險過高,但又沒有說明具體是什麽原因導緻的風險過高。“我之前開了10多年燃油車,從沒遇到過這個問題。”王先生說,後來在4S店幫助下換了家保險公司才投保成功。 爲什麽新能源車頻頻遭遇拒保問題?保險公司拒保是否違法?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熱背景下,保險相關業務是否需要完善?帶着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 本報記者 孫天驕 買了新能源車,向同一家保險公司第二次投保時被拒,工作人員稱保險公司評分認定爲“高風險”,這讓江蘇淮安的錢女士很生氣:“我開車從來都小心翼翼,遵守交通規則,過去一年都沒出過險,何來的‘高風險’?” 更讓她氣憤且不解的是:在被該保險公司評分認定高風險後,仿佛被打上了“烙印”,她連續咨詢了多家保險公司,對方均以“未通過系統審核”爲由拒絕承保。 無奈之下,錢女士又打了第一家保險公司官方投訴電話,業務經理回複稱系統已無法更改,但可以到櫃台人工辦理業務。錢女士來到櫃台被業務人員告知,必須打包購買座位險才能爲其承保。最終,錢女士隻能多花2000元購買了座位險,這才讓自己的車順利投保。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上述情況并非個例。不少新能源車主反映,在爲車輛續保時遭到了拒保,或者被強制要求附帶購買其他險種才能上保險。此外,一些保險公司拒保存在标準不透明不統一、未充分提示投保人、變相加價等問題,爲新能源車主所诟病。有車主直言:“新能源車投保怎麽這麽難?” 要麽拒保要麽提高保費 與錢女士一樣,北京昌平的張先生遭遇了相同經曆。2023年1月入手一輛新能源汽車的他,在當年年底咨詢續保問題時卻被告知,保險報價1萬多元,比第一年的報價直接漲了3000多元。 “我是通過4S店工作人員聯系的保險公司,因爲無法接受如此離譜的漲價,我讓工作人員幫我查了一下其他保險公司的報價,結果他告訴我其他公司都是拒保狀态。但到底爲什麽大幅度漲價,又爲什麽拒保,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明确說明理由。”張先生說,他還專門打過保險公司的官方電話,試圖問出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但客服一問三不知,隻說系統裏就是那麽顯示的,他們也查不到原因是什麽。” 後來張先生托4S店工作人員多方打聽,才得知最開始的保險公司因張先生行車裏程數過高,系統判定其車輛存在開網約車的風險,所以大幅度上漲了保費。“而由于這類數據是和其他保險公司共享的,所以其他保險公司也直接把我給拉黑拒保了。” 最後,張先生放棄了以高價在該保險公司續保,而是選擇了一個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小保險公司。“從車主角度來說,我肯定更願意選擇大的保險公司,更安全也更有保障。但這些公司要麽保費大幅度上漲,要麽直接拒保,讓我别無選擇。” 張先生把這一經曆在新能源車友群裏分享後,立刻得到另外兩名車主的附和。其中一名車主是因爲第一年選擇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保險公司投保,第二年想換保險公司時,被告知他沒有上險記錄,所以拒絕承保;另一名車主則是因爲喜歡自駕,行車裏程數較高,和張先生一樣被系統判定爲網約車而拒保,最後經申訴才得以以一個極高的保費價格爲車輛續保。 “我之前兩輛車都是燃油車,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這次經曆讓張先生覺得新能源汽車投保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個是保費漲跌是否應告知車主一個明确統一的标準,另一個是如果拒保起碼告訴車主具體原因,并且提供一個申訴的渠道。“我根本沒開網約車,裏程數高是因爲自駕遊出行,但系統直接判定爲網約車,完全沒地方說理去。” 值得注意的是,張先生在咨詢多個保險公司時,有些保險公司拒保商業險,但提出可以爲其承保交強險。還有的保險公司直接拒保所有險種。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韓曉娟介紹,保險公司拒保交強險是違法的。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投保人在投保時應當選擇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選擇的保險公司不得拒絕或者拖延承保。保險公司拒絕或者拖延承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強制投保人訂立商業保險合同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限制業務範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或者吊銷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索維華告訴記者,交強險不得拒絕承保,但商業險可以拒保。不過,保險公司如果在與車主洽談商業險業務過程中,以“虧損嚴重”“要求附帶購買其他險種”等爲由拒保,或在事先未說明的情況下,大幅度上漲保費,要在締約前向客戶明确履行告知義務。 “保險公司應當盡職盡責,在格式合同及銷售保險産品的宣傳材料中,根據新能源汽車的風險情況等相關因素确定承保的費率,并公開費率的計算标準和法定依據;在拒保時向客戶充分說明拒絕的理由;對有新能源汽車投保意向的客戶履行詳盡的告知義務,避免因失職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索維華說。 多方面因素導緻投保難 近日,記者以“新能源汽車 拒保”爲關鍵詞在多個社交平台進行檢索發現,有相關經曆的新能源車主不在少數。從車主的經曆分享中可以了解到,被拒保的情況基本可以分爲以下幾類:一是車輛被系統判定風險過高而直接拒保;二是車輛出險率高,有些公司拒保,有些公司則是大幅度上漲了保費;三是相關車型、品牌被保險公司劃爲“管控車型”。 新能源汽車投保難根源何在? 爲此,記者咨詢了多家保險公司客服。根據反饋,保險公司一緻認爲保險方不會無理由拒保,主要的矛盾點在于商業險方面車主對保險公司的報價不認可。 “如果是系統判定該車輛風險過高,那可能該車輛條件不符合公司承保标準,或者車主隐瞞了車輛存在網約車業務的信息。”一名保險公司客服舉例說,如果行車裏程數超過一定标準(每年約2萬公裏)或某款車型出險率高,經系統評分過高也可能會直接拒保。系統一旦拒保,在整個線上申請環節就無法更改了,但有時車主可以通過線下人工櫃台辦理,隻是保費系數肯定要高一些。 河北一名汽車保險業内人士叢先生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拒保情況确實時有發生,導緻保險公司作出拒保決定的可能因素包括:車輛違章過多、車主出險率高、車主年齡偏低、車輛品牌故障率高等。 叢先生從行業角度分析說,目前,新能源車投保是按照國家補貼前的車價計算的,并不是按照車主實際補貼後購買的價格計算,這就使得保費本就會高一些。此外,保險公司的條款和稅率調整有滞後性,跟不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叠代和市場需求。 據索維華介紹,保險公司之所以不願承保一些新能源車,原因在于新能源車保險業務的加入,打破了傳統的車險體系,直接導緻承保利潤下滑。新能源車的構造決定了其維修成本也即理賠成本過高,新能源汽車的一體化壓鑄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且車身預裝各類傳感裝置;新能源車車型更新換代快,一些車型銷量偏少,導緻零配件難以量産。這些都導緻維修成本居高不下。根據中國銀保信數據,家用新能源汽車核心動力的損毀率是燃油車發動機事故率的3倍。 在韓曉娟看來,新能源汽車投保難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汽車出險率和賠付率、維修價格、成本壓力相較于燃油車更高。由于新能源車扭矩大、加速快等特性,再加上其客戶群體相對年輕,相較于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在設計和配置上更爲花哨,一些車主駕駛習慣沒能及時跟上,智能化部件比如感知系統、車路協同系統一旦失效可能會帶來交通風險,意外事故發生率相對較高。 “近兩年,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汽車正在快速進入公共出行領域。有些地區投入運營的新能源網約車占網約車總量的95%以上,大部分都是純電汽車。實踐中,确實因爲新能源車中的營運車輛拉高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韓曉娟分析說,同時,新能源車險保障更好:主險明确了無論在行駛、停放或充電時起火,導緻“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損失,符合條款要求都能賠,也意味着保險公司承擔的成本會更高。 制定統一規範優化險種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别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2023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售量比重達31.6%。截至2023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爲2041萬輛。 在韓曉娟看來,汽車大衆消費正在由燃油車逐漸轉向新能源車。在公共出行領域,車輛切換至新能源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新能源汽車的投保問題應該跟上,需要立法層面、有關部門、保險行業、車主等多方合力進一步改善。 韓曉娟說,想要改善新能源汽車投保問題,要區分新能源汽車的交強險和商業險。對于交強險來說,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強監督和處罰力度;保險公司應當提升社會責任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依法開展業務;要建立完善的投訴舉報渠道,方便車主和車輛管理人在遇到保險公司拒保、要求附帶購買其他險種等問題時進行投訴;媒體加強針對性宣傳,提升車主和車輛管理人的法律意識。 對于商業險來說,韓曉娟建議,立法層面應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2021版征求意見稿)》,在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險、外部電網故障損失險、自用充電樁損失保險、自用充電樁責任保險等方面根據新能源汽車的特點予以優化。 索維華建議,政府應針對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保險産品開發、定價、理賠等方面制定統一規範,應加大對新能源汽車險市場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稅收優惠、财政補貼等措施,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其發展新能源汽車險業務的積極性。同時,有關部門應針對目前新能源汽車投保難現象組織深入調研,研究制訂解決對策方案,爲政府出台政策和法規建言獻策,并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處理投訴舉報問題。 提到保險行業,索維華認爲其應針對新能源車投保難的具體問題加強整改,調整改善保險合同簽約環節的告知程序,倡導和培養員工人性化服務的理念和模式;嘗試建立專門的新能源汽車險理賠團隊,提供專業的理賠指導和服務;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理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加強與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維修企業等合作,提高理賠服務的便捷性。 “在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過程中,整個行業都應加速研究、努力克服新能源車險領域的專業難點,推出相關産品,使新能源車險産品和服務較以往明顯提升,保單條款更加清晰嚴謹,保險責任明顯拓寬,附加服務更加豐富。”韓曉娟說,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豐富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的供給方。很多汽車生産廠商也成立了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或者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也有新能源汽車品牌收購财險公司,發展自營保險業務。未來的車險市場受規模化、新車降價以及保險公司和新能源汽車品牌之間保險業務競争等因素影響,保費勢必會出現下降趨勢,讓消費者享受到實惠。 韓曉娟說,爲了區分保險費用,建議網約車平台爲平台自營車輛統一購買運營商業險以及承運人責任險,對于合作車輛,也應當監督車主或者管理人投保商業險。此外,需要從上遊新能源生産企業、零部件企業、質檢等各個環節投入合作,降低車輛管理結構風險,才能最終有效保障到每一個人。 “新能源車車主應加強對新能源車相關政策法規的了解,提升自身維權意識以及駕駛技術和必要的養護常識,降低事故故障率;當面臨無法投保或無法獲得理賠時,可以向主管部門投訴或向法院起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索維華說。 漫畫/李曉軍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