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鄉村行

2024-01-12 3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貴州遵義1月12日電(羅繼秀 瞿宏倫)隆冬時節,走進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貢米村,站在村委會俯瞰,壩區裏錯落有緻地排列着數百個羊肚菌大棚。

  貢米村黨總支部書記、村主任徐浩告訴記者:“爲了不讓冬季土地閑置,我們在收割完水稻後,在大棚裏種植羊肚菌,采取‘稻+菌’的輪作模式,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讓村民增收緻富。”

航拍貢米村羊肚菌大棚。 中新網記者 瞿宏倫 攝

  村民張正付正在壩區對大棚進行管護。看到記者他侃侃而談:“我從2019年開始種植羊肚菌,冬季種20多畝,年收入20多萬元(人民币,下同),開春後種植水稻58畝,年收入也有近30萬元。”

  張正付笑着說:“稻+菌的輪作種植方法,既有利于土壤營養保持,又有利于防止土壤病菌富集。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家也把舊房翻修改造成了現在的‘小洋房’,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貢米村位于紅花崗區海龍鎮西部,全村有26個村民組1231戶5267人。這裏有良田美景,過去由于交通不便,種出的大米等農産品無法外銷,于是村裏強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多時一年有1300多人外出務工,導緻良田肥土一度陷入荒廢,地裏的雜草比人都高。

航拍貢米村。 中新網記者 瞿宏倫 攝

  爲改變現狀,貢米村村支兩委想辦法解決困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路修好了,路燈亮了,廣場休閑地也建好了。2018年,村支兩委按照分“三步走”的方案,重新喚起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

  第一步,解決提升水稻種植的一些基礎性問題,統一選擇玉針香和野香優莉絲兩個優質高産品種,并由政府免費提供。在栽培技術上,改人工插秧爲統一的缽盤育秧、機械插秧,合理密植後讓每畝水稻提升到1.3萬株左右。

  第二步,讓觀望的村民看到實效。将閑置耕地資源統一整合,以反租倒包模式流轉給有意願種植水稻的農戶,有30多個種植大戶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并實現增收。

  第三步,構建多元化的産業發展格局。在政府規劃和鼓勵下,2019年村裏引進了羊肚菌的栽培,同時大力發展大頭菜、西瓜、草莓等一系列産業的種植。張正付就是首批帶頭種植水稻+羊肚菌輪作的獲利者。

  看到了效益後的村民,紛紛選擇返鄉發展。2017年村人均收入8000多元,到2022年增長至23000多元。“2023年統計數據還沒有出來,保守估計村人均年收入不低于24000元。”徐浩如是說道。

貢米村生産的大米。 中新網記者 瞿宏倫 攝

  貢米村立足壩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打好産業“組合拳”,采用統一選種、統一栽培、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爲一體的生産加工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海龍貢米種植。

  村民羅庭秀說:“現在種植水稻變得比過去輕松不少,而且産量高,村裏還把大米包裝後統一對接市場銷售,2022年我流轉耕地種植了70多畝水稻。”

  經過幾年示範,願意種水稻的村民越來越多。2023年春種時節,10多戶農戶要求收回流轉出去的耕地,自己種植水稻。水稻+羊肚菌、水稻+油菜的輪作模式,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貢米村2024年種植油菜1100餘畝,羊肚菌400餘畝;油菜預計畝産400斤左右,預計總收入132萬元;羊肚菌畝産400多斤,鮮菇60元至80元一斤,預計總收入1000多萬元。

  徐浩說:“我們采取‘黨支部+黨員+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全村的種植能手、村民集中起來,讓村民有活可做、有錢可賺,生活越來越好。”(完)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