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變革的力量 激活動能促發展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我們今天繼續關注“變革的力量”系列節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從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全面深化改革,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經濟發展的主線,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之路。 這是今年7月,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下線時的儀式現場。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我國新能源汽車達成第一個1000萬輛,曆時15年時間,而第二個1000萬輛,我們僅用了1年零5個月的時間。”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842.6萬輛和830.4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4.5%和36.7%,市場占有率達到30.8%。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已經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從一個不被看好的産業,正加速向中國最具競争力的新興産業轉變。這背後折射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下,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産業加快轉型升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新能源車是一個縮影,在其他行業、其他領域同樣在出現這種局面,隻是我們有的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這場改革潛移默化的力量,随着時間的推移會真正顯現出來。” 新能源汽車今日“領跑”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自連續多年的戰略布局和不斷推出改革舉措的結果。從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到2021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我國先後出台七十多項産業、科技、财稅等方面的改革政策,成爲了新能源汽車産業在發展不同階段強有力的助推劑。 王一鳴:“改革基本方向是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這是中國特色經濟改革基本的方向。市場力量的成長,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這種有機結合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成爲強大的力量。” 中國爲什麽要發展新能源汽車?這背後的一條主線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0年前,中國經濟進入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态”,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産能結構性過剩,而高品質、高性價比、高附加值産品供給不足。中國開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擠出過剩産能,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打造高質量、高效益、多樣化的供給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在傳統汽車行業,中國以前一直處在産業鏈低端,而在新賽道上,價廉質優的新能源汽車實現了彎道超車,不僅國内熱銷,而且成爲外貿出口的“新三樣”之一。今年前11個月新能源汽車出口109.1萬輛,同比增長83.5%。 王一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在供給端注入市場的力量,提高供給側資源配置的效率,使得更多的要素和資源流向有發展潛力的領域,推動産業化,形成有競争力的産品。” 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标不僅要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産業升級,而且還要推動中國經濟動力變革。新能源汽車今日“領跑”世界,背後是科技的持續投入。2022年,全球對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而中國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向科技創新要動力是中國實現産業升級的秘密。位于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産業園,在國内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智造生産線上,技術人員正在爲即将發往新能源汽車行業頭部企業的設備進行調試。 華工科技産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去年,我們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實現了關鍵核心部件的全部國産化,實現了200台的交付,超過了國際品牌。” 華工科技是湖北省科技型領軍企業,這10年來他們奮力自主創新,不僅開發出國内首套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還研發出首條新能源汽車全鋁車身激光焊裝生産線、首套半導體晶圓激光切割機、最新激光清洗技術……創造了60多項國内第一。 馬新強:“華工科技每一步發展都是創新驅動的結果,近十年來,我們累計科研投入超過40億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從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轉換。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新時代10年,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在高端供給方面湧現出大飛機、大火箭、中國空間站、盾構機、中國高鐵、北鬥導航等一大批大國重器。2022年,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總額上升至近1萬億美元。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4.9萬家增長到2022年的40萬家。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創新要成爲發展第一動力,歸根結底要落在産業科技實力上面,也要落在企業本身的科技創新上面。這些年,通過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使得在很多領域,特别中國制造整體質量邁上一個大台階。” 支撐中國經濟新動能不斷生長的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2015年,中央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143項任務。近年來,圍繞資金項目、人才激勵、成果轉化等不斷推出系列改革舉措,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組建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購置設備給予政策支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不斷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激勵企業創新,各類支持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年度規模已超過萬億元,推動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2年的第11位。 馬新強:“近十年來,我們享受到研發加計扣除、軟件産品增值稅退稅、先進制造業加計提減等改革政策紅利累計近10億元,這些有溫度的政策更加激勵我們加大創新投入,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 改革意味着破舊立新。今年10月25日,一個新組建的國家部門挂牌亮相引人注目。國家數據局的組建不僅是新一輪機構改革的亮點,也是中國數字化改革蓬勃發展推動的結果。統計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50.2萬億元,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41.5%。數字經濟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賦予了新動能,成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 董煜:“數字技術對于經濟發展,具有放大、疊加、倍增的作用,通過加快數字化發展,實際上就是以數字技術更好賦能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産率。”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選擇。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将其上升爲國家戰略。我國構建了從頂層設計、戰略部署到具體措施的改革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我國還超前布局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寬帶和5G網絡,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5G基站總數達321.5萬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超過8000個,工業互聯網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我國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培育了一大批數字化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業集群。 王一鳴:“中國前所未有地進入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前沿地帶,就是抓住了這一場數字技術革命,數字經濟帶來了産業生态的革命性變化、經濟結構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今年11月30日,一場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磅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的重大舉措。長三角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長三角要真正成爲區域發展共同體,離不開深化改革。中央要求長三角發揮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成爲改革開放新高地,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王一鳴:“總書記提出,長三角要成爲全國建設統一市場的先行區,就涉及到一系列制度性變革,如果長三角在這些領域能夠有所突破,就能夠爲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提供更多示範、更多借鑒、更多經驗。”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進程中,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相繼推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國家戰略。 王一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是中國經濟的三個龍頭地帶,是中國參與國際競争的前沿地帶,彙聚了最大規模的高端要素、優勢産業、人力資本。現代化進程中能不能如期實現既定目标,這三大城市群也将起着十分關鍵的作用。” 改革開放創新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時強調,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内生動力。 王一鳴:“走向未來,我們要跨越更大的台階,面臨的困難、面臨的挑戰會更多,怎麽樣去戰勝這些挑戰?根本地要靠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的制度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的制度性競争力。”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爲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改革開放還在向縱深推進。我們相信,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信心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