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錯峰遊、玩法更豐富 看“銀發族”如何撬動旅遊大市場
冬季來臨,很多北方老人奔赴溫暖的南方,成爲出遊主力。其實,縱觀今年的旅遊市場,老年遊客也是錯峰出遊的主力軍。這些老年遊客走出家門,活躍在各大景區,在旅途中享受休閑惬意的晚年生活。 近幾年,我國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日益崛起的“銀發經濟”顯示出銀發一族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老年旅遊産業也展現出巨大的增長空間。各地應如何開發更适合老年遊客的旅遊産品、營造更加友好的旅遊消費環境,如何讓“銀發族”撬動更大的旅遊市場,成爲值得思考的話題。 “銀發族”成爲旅遊市場活躍群體 隆冬臘月,北方已非常寒冷。前不久,家住河北唐山的何銳爲父母報了一個爲期10天的旅遊團,讓已經退休的二老在冬日裏去感受雲南的“四季如春”。 “我之前隻在電視節目裏看到過喀斯特地貌,這次親眼看見了雲南石林,感到十分震撼,從山頂俯瞰周圍,視野開闊極了。氣溫也不冷不熱,在風景如畫的地方遊玩覺得非常舒适。”何銳的母親孟阿姨激動地說。 在景色秀麗的洱海泛舟賞落霞,在古香古色的茶馬古道騎馬觀兩側蒼翠的古樹林,在雲南的許多遊覽經曆都讓孟阿姨這個北方人印象深刻。“退休之後我們兩口子的時間充裕了許多,想趁着身體還吃得消,到祖國各地多走一走、玩一玩。”孟阿姨告訴記者。 有時間、有活力,如今,老年人的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夏季乘着旅遊專列去大山裏避暑納涼;冬季去南方海島感受溫暖的陽光……在不同的季節去不同的地方欣賞美景,“銀發族”成爲極其活躍的旅遊群體。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截至“十四五”末,我國出遊率較高、旅遊消費較多的低齡健康老人将超過1億人,老年旅遊收入有望超過萬億元。 攜程發布的《2023銀發人群出遊行爲洞察》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0月15日,55歲以上人群出遊數量同比增長近兩倍。其中,55歲至60歲的人群是主力消費人群,出遊人數占比最高,達到6成;61歲至65歲的人群占比超2成。 秋冬季節錯峰出遊的人群中,中老年人占了更大比例。各大景區常常能看到老年旅遊者的身影。他們中有的喜愛通過更加省心的跟團遊去看各地名山大川、人文古迹,也有的更偏好康養、醫療、度假等旅遊産品,去泡一泡溫泉,體驗森林療養,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甯靜。 當前,我國的康養行業規模快速增長,有利于老年人養生和防治老年疾病的溫泉康養、避寒康養深受歡迎。在溫泉資源豐富的省份,一批溫泉療養院、溫泉度假村、溫泉主題酒店、溫泉養老社區湧現。近日,文旅部、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公布2023年度“老年旅遊典型案例”名單,其中包括天津市康甯津園特色康養旅遊服務、盤錦市寶石花康複醫院探索溫泉中醫康養旅遊等多個涉及康養度假遊的旅遊産品。 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老年旅居康養發展報告》顯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一代老年人展現出更好的健康條件、更充裕的休閑時間、更新的消費理念、更頻繁的出遊意願和更強大的消費能力,老年旅遊市場逐漸被看作最重要的旅遊市場之一,老年旅遊成爲旅遊業的重要增長引擎。 老年群體旅行方式更爲新潮多樣 今年9月,來自福建的王先生帶着老伴開啓了自駕之旅,他們每到一個喜歡的地方就住上一段時間,自由而随性。近期他們剛剛在廣州周邊鄉村租住了一個月的民宿。“我們這個年齡,很喜歡感受各地不同的生活,更喜歡回歸鄉土田園生活,可以親近自然,調養身心。”62歲的王先生對當地的環境十分滿意,清晨伴着鳥鳴聲醒來,感受富含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夜晚與星空爲伴,靜坐品茶,舒适惬意。 “這裏氣候溫暖适宜,水果和海鮮也很便宜,在銀灘吹海風看海景,太舒服了。”當北方已經進入漫天飄雪的冬季,正在廣西北海與家人度假的周女士卻悠然自得,他們在自己“家”裏做美食,還準備過段時間乘船去涠洲島遊玩。 “前幾年,我退休後不久,就在北海購置了房産,當時就是考慮可以有個度假的居所。自那以後,每年秋冬季節,我都會和家人到北海度假。最适合過來的時候是11月到1月,氣溫剛剛好,今年我們是拉着我姐姐一家一起來的,準備在這裏玩一個月,她們都覺得很不錯。”周女士告訴記者。 對王先生和周女士這樣的老年人而言,長期的旅行生活已經成爲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傳統的一日遊、數日觀光遊,并不是老年人旅行的全部,無論是到鄉村度假、沉浸于久違的田園生活,還是到南方海邊感受溫潤氣候的滋養,長達一至數月、冬南夏北的“候鳥式”旅居已經成爲一種新型、舒适且健康的度假方式。 “從旅遊時間來看,老年旅遊者的出遊時間更爲靈活多樣,出遊時間結構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特征,一日遊和長期旅居的比重更高,更需要旅遊服務體系和社區服務體系的共同支撐。”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分析道。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旅遊規劃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金山指出,近年來,醫養結合的進一步發展,将有利于刺激更多老年人開啓旅居康養生活,促進适宜開展旅居康養的地區建設更高質量的旅居康養産品體系。 如今,老年人的出遊方式已經發生變化,他們傾向于更加新潮多樣的旅行方式。很多老年人更願意融入目的地生活,了解當地曆史人文,很多低齡老人也願意參與目的地的徒步、騎行、露營、登山等輕體育項目,喜歡參與到樂器演奏、非遺體驗等活動中,有些還做了旅行短視頻博主,成爲本地的文化景點講解志願者。 黃璜認爲,老年旅遊者更看重旅遊産品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内涵,也更加重視旅遊的康養和研學功能。老年旅遊者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曆,更看重與旅遊目的地社區的情感互動,對曆史型、懷舊型旅遊産品情有獨鍾。 打造老年友好型旅遊市場環境 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出遊需求,對旅遊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多位專家指出,當前市場上的旅遊産品對老年旅遊者身心特點重視不足,導緻老年旅遊産品特色不突出,存在同質化問題;老年群體出遊仍面臨價格敏感、安全擔憂、數字鴻溝以及市場結構不平衡、産業結構不協調等諸多限制性因素。 黃璜認爲,老年旅遊産業存在供需錯位的問題,老年群體需求尚未獲得充分滿足。從已有數據看,老年旅遊者消費偏低,其根源在于現階段旅遊産業體系還是以中青年爲主要目标客群,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旅遊要素和旅遊産品較少。各地各部門和旅遊企業應努力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不斷增強“銀發族”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老年旅遊産業存在線上線下雙重障礙。線下方面,部分旅遊景區、交通工具、餐飲住宿等設施、服務未進行适老化改造。線上方面,部分老年人對需要手機操作的門票預約等功能并不熟悉,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存在。 對此,黃璜指出,要化數字鴻溝爲“智慧引擎”,加強智慧旅遊終端設備、應用程序、移動互聯網的适老化開發改造,優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讀、操作提示、語音輔助等功能,鼓勵企業提供相關應用的“關懷模式”“長輩模式”,将無障礙改造納入日常更新維護,還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在老年旅遊領域的深度應用,探索康複輔助器具、健康監測産品、養老監護裝置、服務機器人、日用輔助用品等适老産品在文化、旅遊、休閑、酒店等多場景的試點試用。 面對老年群體旺盛的出遊需求,全國多地也在持續優化适老助老設施,加大旅遊設施改造力度,打造全過程無障礙的老年旅遊環境,并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例如,湖南莽山建成無障礙山嶽型景區,遊客可通過景區索道、無障礙棧道、電梯、自動步梯、垂直提升機等設施無障礙到達山頂;重慶隆慶區在各景區完善了無障礙通道、電梯、扶梯等設施,爲1000個廁所蹲位安裝了扶手。 去年12月,文旅部發布10個智慧旅遊适老化示範案例,不少地方在解決老年群體出遊數字鴻溝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如“樂遊上海”通過制定長者界面幫助老年遊客更好地适應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新應用;江蘇省推出“水韻江蘇”數字旅遊卡及數字文旅綜合服務平台,老年人可持卡一卡通用就醫結算、繳費、交通出行、旅遊、文化體驗等服務。 當前,越來越多老年人加入旅遊行列,如何滿足這些新增遊客群體的需求十分關鍵。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指出,要完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保障老年遊客出行安全與服務質量,重視老年友好型數字化社會建設,降低信息服務壁壘。面對“購物團”“低價團”等市場亂象,需要加強市場監管,去除“營銷套路”,防範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旅遊市場欺詐行爲。 (本報記者 魯元珍 董 蓓)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