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抗日戰争勝利、台灣光複80周年
共工新聞社香港6月22日電(張宗真)「落後就要挨打」,甲午戰争,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 年 4 月 17 日,清廷被逼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消息傳至台灣,全島悲憤沸騰。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安徽得知後,悲憤吐血,不久身亡,臨終前高呼「蒼天啊,還我的台灣!」。清廷棄台後,台灣省軍民自此陷入「天無可籲,無主可依」的絕境,卻以血肉之軀書寫了孤島抗日的血淚篇章。

血染山河,守土保家視死如歸
條約生效後,台灣士紳丘逢甲刺血上書清廷,誓言「台灣省士民,義不臣倭」,并提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丘逢甲、徐骧變賣家産,分别組織義軍與田賦軍,拼力自主組織抗日。5 月 29 日日軍登陸基隆,巡撫唐景崧有心守台,但所領清兵戰鬥力差,很快潰敗,内渡廈門,6 月 7 日台北陷落後,丘逢甲、姜紹祖帶領義軍、徐骧的田賦軍與楊紫雲的新楚軍,發起新竹保衛戰,頑強抵抗,奮勇殺敵,在徐骧率領下,在新竹牛埔山擊斃日本中将北白川能久親王,震動日本社會,日軍瘋狂反撲報複,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慘絕人環,罄竹難書。

新楚軍幾乎全軍覆沒,其将領楊紫雲在新竹頭份莊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獻身,魂歸荊楚。姜紹祖自殺身亡,丘逢甲在絕境中潛回廈門,自此劉永福成爲台灣的抗日盟主。徐骧帶領的田賦軍與吳湯興帶領的義軍退守苗栗與日軍激戰,苗栗失守後,田賦軍、義軍與劉永福的黑旗軍将領吳彭年所部,合兵在大甲溪伏擊日軍後,撤守彰化,發起彰化大會戰,戰況異常慘烈。義軍将領楊泗洪在彰化英勇犧牲,吳湯興與吳彭年血戰八卦山,以身殉國,吳湯興妻子聞訊,跳水自盡。
彰化失守之後,退到雲林,徐骧統領的簡成功、簡精華父子、黃榮邦、林義成部隊與王德标帶領的黑旗軍合兵死守雲林,王德标部擊斃日軍少将山根信成,但終因糧械不足,雲林失守,抗日部隊退守嘉義後,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嘉義城破,最後撤守黑旗軍大本營台南,台南成爲最後的防線。劉永福以「抗日保台」爲号,整合黑旗軍、義軍、田賦軍與日軍血戰到底。日軍動用軍艦封鎖海岸,并調集近衛師團主力強攻。
1895 年 10 月 13 日,日軍水陸兩路大舉進攻距台南府 20 公裏的曾文溪,徐骧、林昆岡率軍民在此與日軍展開激戰,出生于苗栗、時年 35 歲、曆經自台北戰役以後幾乎所有大戰、拒絕劉永福勸其暫時撤回大陸的建議、誓言「與台灣共存亡、以必死的決心抗日到底」、體現「國土興亡,匹夫有責」精神的台灣抗日領袖徐骧壯烈犧牲,徐骧用年輕生命書寫了帶領台灣農民以血肉抵禦日本殖民侵略的悲壯史詩,徐骧以文人從戎之志、散财赴死之勇,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血性,其精神是兩岸人民要共同無比珍視的曆史财富。王德标與林昆岡父子同役中陣亡捐軀,山河同悲,劉永福彈盡糧絕,抗日形勢不斷惡化,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仰天捶胸,呼号哭說:「我何以報國家,何以對台民?」,最後劉永福不得不于 10 月 18 日内渡廈門。21 日台南陷落,台灣全境失守。

劉永福、徐骧、楊紫雲、吳湯興、吳彭年、楊泗洪、黃榮邦、林昆岡、簡成功父子、姜紹祖、王德标、林義成等将領的光輝抗戰歲月,永載史冊,在天英靈永遠照亮著台島的上空。
自台北到台南,日軍死傷逾 3 萬人,中将北白川能久親王是在中國土地上被擊斃的最高日本将領(後追封大将,日本侵略者爲其舉行國葬),另二位分别是被中國共産黨楊成武部隊擊斃的阿部規秀中将、被中國國民黨莫德宏部隊擊斃的塚田攻中将(後追封大将)。
台灣同胞在 1895 年~1945 年期間,抗擊日本殖民統治的戰争中,共犧牲 65 多萬軍民,占台灣當時人口 11.4%。
「血淚寫就的曆史,必須代代相傳!忘記過去,就是背叛未來」。
兩岸人民血濃于水,全球華人心連心
台灣被割讓之後,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與家國情懷從未割裂。台灣抗日義軍領袖簡大獅在日據初期多次返回福建,積極聯絡閩地商民,呼籲支援台灣同胞的抗日鬥争。福建與台灣一衣帶水,地域親緣,命運共同,情同手足,商人與居民聞訊後紛紛響應,自發組織起支援行動,形成了跨越海峽的抗日支援網絡。從物質支援上,福建民間通過秘密渠道向台灣輸送了大量軍火物資。商人們不僅捐獻銀錢,還利用沿海貿易網絡購置槍支彈藥,甚至将自用的土炮改裝後運往台灣。
甲午戰争期間新加坡、馬來亞華僑曾爲福建海防捐款數十萬兩,部分資源通過福建商民轉用于台灣抗日。馬六甲沉鴻柏發起「救國十八友」,更反映出全球華人對中國台灣省命運的共同關切。人員支援上,福建沿海漁民常以捕魚爲掩護,協助義軍渡海作戰。漳州、泉州等地有數百青壯年自願加入簡大獅的部隊,他們熟悉台灣地形,成爲抗日武裝的重要補充力量。這種支援,與檀香山僑商鄧蔭南變賣家産回國參加起義的壯舉南北呼應,展現了中華民族危難之際的團結精神。
羅福星等 1912 年從大陸奔赴台灣,組建台灣同盟會,建立抗日組織。

台灣愛國志士李友邦于 1924 年前往大陸并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提出「收複台灣」口号,動員台胞共同抗日。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積極響應祖國号召,組織台胞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 年夏,在中共浙江省委統戰工作委員會的鼓勵和協助下,李友邦開始籌備抗日組織。中共不僅派遣黨員張畢來擔任義勇隊秘書,還在隊内建立秘密黨支部,形成緊密合作關系。義勇隊以「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爲宗旨,轉戰浙、閩、贛等東南前線,開展對敵政治宣傳、戰地醫療、藥品生産及巡回演出等多樣化抗日活動。其創辦的《台灣省先鋒》等刊物,明确宣示台灣是中國領土,強化了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

台灣少年團由随父母返陸的台籍少年組成,最小成員僅七八歲。他們通過演出、慰問傷員等方式宣傳抗戰,展現了台胞的愛國熱忱。1942 年夏季,李友邦率領台灣義勇隊在廈門成功執行三次對日軍軍事行動之後,李友邦的「複疆」題刻至今仍矗立在廈門五老峰,成爲兩岸同胞共同抗戰的曆史見證。1943 年,義勇隊人數達 381 人,轉戰東南各地,李友邦的抗日實踐得到國共兩黨高層支持,于右任、郭沫若等爲其題詞「祖國精神」緻敬。
孤島星火:殖民陰影下的不屈抗争
全台淪陷後,日本頒布《台灣省總督府條例》,實施「軍政獨裁」,對台灣同胞實施大規模屠殺,甚至用「歸順名義」實施誘騙屠殺。1896 年 6 月,日軍在台灣雲林發動報複性大屠殺,7 天内焚毀 49 座村莊、5000 馀民宅,無差别屠戮約 3 萬平民(占當地人口 1/5),製造了日本殖民初期最血腥慘案,日本史稱「雲林殲滅」。1902 年鬥六事件中屠殺 5600 馀人。對不歸順地區實施「三光政策」,日軍公開推行「燒光、殺光、搶光」,日軍檔案無恥地自述「我軍所到之處,燒光家屋,逐殺敵兵(台民)」。

台灣民衆的反抗從未停息。1896 年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羅福星、李友邦等率領軍民組織抗日隊伍,持續遊擊作戰,前赴後繼,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與殖民統治;
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同胞發起了多場非暴力抵制運動,由林獻堂、蔣渭水等領導,聯合留日學生和島内知識分子,連續 15 次向日本帝國議會請願,反對日本專制統治。日本殖民當局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爲由,逮捕蔣渭水、蔡培火等 41 人,扼殺運動,激發台灣同胞更大規模的抗議。林獻堂任總理,蔣渭水爲核心,通過文化講座、巡回演講(1923—1926 年累計 798 次)、《台灣民報》等媒介,傳播中華文化,抵制「皇民化」政策。1930 年因日本加強鎮壓,活動被迫停止,但啓蒙了後續工農運動。

1925 年李應章領導蔗農反對日本製糖會社壓榨收購價,引發衝突,93 人被捕。
1926 年簡吉成立「台灣農民組合」,會員達 2.4 萬人,發動 420 起抗争,如反對官有地放領、竹林掠奪等。1929 年日本發動全島大搜捕,簡吉等領袖被判刑。
1930 年 10 月 27 日,台灣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衆在霧社(今南投縣)發動抗日起義,趁日本神社祭日運動會之際,襲擊警察所,殺死 134 名日本人。日本殖民當局調集 1400 馀名軍警,動用飛機、大炮及毒氣鎮壓。起義軍抵抗 36 天後彈盡糧絕,莫那?魯道與最後一批族人在馬赫坡社山洞飲彈自盡。起義者共 900 馀人死亡(含 343 人戰死、296 人自殺),占霧社賽德克總人口(約 2100 人)近半,日本之又製造兩次屠殺事件,賽德克幾乎被滅族。此役是台灣原住民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武裝抗日行動,震驚世界。
台灣同胞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持續堅持鬥争,彰顯了中華民族無畏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與國家情懷。

重歸華夏:抗戰勝利與曆史回響
1931 年「9?18」渖陽打響了大陸抗日第一槍,1937 年發生「7?7」盧溝橋事變,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勠力同心,付出 3500 萬同胞傷亡的巨大犧牲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者,譜寫了抗日戰争勝利的偉大篇章。台灣的抗日鬥争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要一環。1945 年 8 月日本戰敗,10 月 25 日台灣光複,重歸中國版圖。丘逢甲「孤島血戰」的呐喊、徐骧「大丈夫爲國捐軀死而無憾」的誓言,至今仍在海峽兩岸回響。這段曆史證明: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相連,任何分裂行徑皆違背民族大義。從 1895 年的血書明志,到 1945 年的山河重光,台灣軍民以孤島抗日的壯舉,诠釋了「寸土不讓、雖死猶生」的民族氣節。這段悲壯史詩,既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縮影,更是兩岸同胞以血肉之軀共禦外侮的悲壯詩篇。

頌台島英烈,弘中華國魂
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橫琴海峽兩岸青年文化交流中心、台灣光複紀念協會、中國抗日戰争史學會定于今年 8 月 19 日~8 月 23 日在澳門舉行「馬關之殇:台灣軍民孤島抗日的悲壯史詩」圖片、史料、書畫展及學術交流論壇,并舉行「馬關之殇:台灣軍民孤島抗日的悲壯史詩」宣傳片開機儀式,該宣傳片在今年 10 月 25 日台灣光複日當天在港澳台地區播出。活動期間,同時舉辦旨在拍攝一部台灣青年喜歡觀看的大型電視連續劇「馬關之殇:台灣軍民孤島抗日的悲壯史詩」(計劃 25 集)啓動儀式。

在台灣民進黨當局進行「台獨」挑釁,卑鄙無恥地喊出「台日一家親」、「中國大陸是台灣的敵對勢力」、「反滲透十七條」并盡一切手段「去中國化」、去曆史化、掩蓋台灣抗日史、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背景下,應發揮澳門獨特優勢,傳播真相,守護兩岸人民的共同文化基因與集體民族記憶,弘揚偉大的愛國精神,服務國家對台戰略。
大陸 3500 萬傷亡、台灣 65 萬獻出生命的抗日先烈,靈魄長昭日月,照亮台灣 2300 萬同胞回家的路。國恨家仇,刻骨銘心不敢忘。忠魂烈魄,勵精圖治振中華。
作者: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 張宗真
供稿:中國台灣的文史工作者 、香港共工新聞社中國近代文史顧問鈕則堅
編輯:熊馨緣
責編: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