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印尼3月30日电(文/巩雪)赤道阳光穿透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印尼基础设施项目部所负责的运煤专线工程已进入关键筹备期。这条全长120公里的公路需穿越原始热带雨林,其中K92-K84标段因涉及桥梁架设与矿区清表成为攻坚重点。2月23日,由中方工程师张大鹏、刘振华、陈冬宇及业主代表Rohman组成的四人考察组,沿运煤专线深入雨林执行核查任务,却在返程时遭遇车辆故障与暴雨围困,最终在暴雨滂沱的午夜触发了一场持续12小时的雨林救援行动。

清晨6时40分,考察组一行准时集结。此次考察需深入雨林腹地核查重点标段清表进度及K87桥梁工点。尽管团队提前规划路线并配备应急物资,但热带工程环境的复杂性远超预期——5.5小时百公里的颠簸行程中,工程车三次涉过湍急溪流,底盘与红土路上的砾石不断碰撞出闷响。

正午时分,考察组如期抵达标尾矿区。在PIM咨询公司协助下,技术人员高效完成边坡测量与桥梁定位,清表工程进度较计划提前10%。当合影的快门声定格在15时30分,此刻尚无人预见,这场看似圆满的考察即将迎来戏剧性转折。

返程途中,发动机异常警报划破雨林的寂静。17时30分,冷却系统突发故障令工程车瘫痪在运煤车密集通行的路上。此刻距离营地尚有80公里,乌云在热带黄昏中急速聚拢,手机信号格彻底消失。来往运煤重卡掀起遮天蔽日的尘暴,能见度亦是骤降。技术组在扬尘中尝试拦车未果,最终搭载当地前四后八运煤卡车突围至45公里外的中转站。

这场意外暴露出前期准备的关键盲区:单辆工程车的配置使团队失去应急冗余,通讯设备的局限导致失联达7小时,随行翻译的缺失更令后续救援波折重重。当中转站微弱的网络信号将定位传回营地时,暴雨已倾泻而下,原始丛林的黑夜吞噬了最后的天光。

救援行动在多重困境中展开。首批接应车辆因导航偏差在雨夜迷途,技术组当机立断启动双向救援——留守人员雇佣当地运煤车逆向接驳,营地紧急启用备用车辆。当双方在距约定地点2公里处被迫弃车徒步时,三个身影握紧应急手电,在藤蔓交错的雨林中开辟出6公里求生路径。凌晨3时,业主Rohman带队的第二批救援力量冲破39公里丛林雨布,终在密林中寻获精疲力竭的考察组。

这场历时12小时的突发事件,成为项目完善海外工程管理体系的转折点。项目组据此构建起三维防控网络:在交通保障方面,执行"2+1"标准化配置(2辆工程车+1辆应急车),与当地多家运输公司建立战略合作;通讯系统全面升级,并开展多场景应急演练。

尤为重要的是属地化协作机制的深化。项目组与PIM公司联合开发工程预警系统,将天气、地质、交通数据接入智能管理平台;业主方Rohman团队提供的本土化支持,为项目后期建设提供支持。希望工程日后推进到这条运煤专线时,一切建设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那次经历让我们重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前期准备'。"项目负责人刘振华在项目复盘会上感慨。现在GEO项目的每辆工程车都配备生存补给包,项目人员集体学习印尼语,移动星链成为外勤标配。这场丛林中的危机,最终转化为海外工程管理的宝贵经验——在陌生的土地上,周全的准备不仅需要技术参数,更要建立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当地生态的共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