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19日电(通讯员 王晓明 李爱玲)晚春时节,早晨柔和的阳光轻轻拨开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此时的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宛如一幅静谧而壮丽的画卷。中交一航局“起重 11”船静静停泊在那里,它那高大的起重机在晨光中勾勒出刚毅的轮廓,仿佛是一位沉稳的巨人,即将开启新的一天。此时,六七名船员正忙碌地穿梭于甲板之上,他们时而弯腰检查设备,时而轻声交流着计划,随着他们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一场别开生面的船舶自修课悄然拉开帷幕。
作为一艘建成投用44年的“功勋船”,“起重 11”历经奥帆中心、青岛港、烟台港等项目,见证了一航局一代代新型船机装备的诞生,也陪伴着一批批船员成长。现如今的“起重11”依旧老当益壮,过程中出现的液压系统压力低、大型鼓型连接器更换、锚机刹车带更换等难题被船员们依靠自主探索修理悉数化解。
“船长,经过检查发现,甲板二号锚机刹车带已经磨损过半,安全起见,需要立即进行更换。”大管轮李军林向船长马昆汇报着一早的设备巡检情况。“起重 11”总共有八台液压锚机,每台拉力足有15 吨,可谓力扛千斤,但因为施工区域侧方向风浪和涌流等因素影响,二号锚机的刹车需要完全刹死,才能保证船舶施工时的安全稳定。当全船的压力落在一个点,这便导致二号锚机刹车带磨损最为严重。“往常都需要等航修队,维修价格贵不说,还得等他们过来。倒不如我们自己修,正好趁此机会,给咱们的新船员上一课。”马昆拿起手中的船员台账,心中有了主意。很快,随着自修所需的新刹车带、沉头铜螺栓及工具陆续发货到船,马昆发起了自修总动员。
“我和项目负责人沟通了,留给我们上这趟实践课的时间只有半天,大家有没有信心!”“没问题。”甲板上,船员们的声音淹没在海浪里,但眼神却无比坚定。00后船员杨宏飞、陈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不由得咽了咽口水。课程正式开始。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拆卸旧刹车带,团队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由于刹车轮毂与锚机支架之间的缝隙极为狭小,仅能伸进一只胳膊拆卸固定销子。这让部分体型硕大的老船员也不禁面露难色。“我来,我这身型,专为这活儿量身定制!”就在这时,二副韩水向前一步,拍着胸脯打趣道,幽默的话语瞬间逗笑众人。只见他挽起袖子将手臂伸进缝隙,身体微微前倾,脸上的表情专注而认真,额头上很快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小陈、小杨,一定要仔细看接下来的过程。”此时的韩水还不忘提醒一旁递送工具的机工陈凯和杨宏飞。短短几十分钟,旧刹车带被顺利拆除。
但当刹车轮毂完全裸露出来,大家这才发现,由于长时间的锈蚀和磨损,轮毂表面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如果不及时处理,新换的刹车带将遭受巨大损耗。“小杨,之前教过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面对李军林突如其来的提问,杨宏飞脑海突然一片空白,双手紧攥着扳手,脸瞬间涨得通红,嘴上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活儿交给我们!”水手长李瑞和水手杨峰主动解了围。他们先用敲锈锤整体除锈,敲击声清脆有力,仿佛是为这紧张的工作奏响的节拍。随后,又用角磨机精心打磨平整。看到这里,机工杨宏飞和陈凯终于回过神来,连忙上前帮忙打磨刹车外钢圈并刷上防锈漆。经过方才的一番“敲打”,杨宏飞心里憋着一股劲,想要证明自己。只见他手法娴熟地打磨着钢圈,眼神专注,不时地观察着钢圈的光滑度,一旁的陈凯则小心翼翼地刷着防锈漆。
随着新刹车带被80套沉头铜螺栓一一固定,历时三个小时的船舶自修课悄然结束。
“师父,下次船修让我独立负责一部分吧。”杨宏飞对李军林坚定地说道。夕阳的余晖静静流淌在甲板上,一颗奋斗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