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19日电(通讯员 张征)“浩哥,项目第一根灌注桩完成了!”4月8日凌晨,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负责施工的厄瓜多尔波索尔哈多用途码头项目完成第一根桩基施工,艾庆一在试验室校准完最后一组数据,立刻抓起手机给国内的刘浩发来了好消息。彼时的青岛正值中午,看着手机屏幕上弹出的简短文字,试验员刘浩却仿佛又感受到了赤道雨季那潮湿的海风气息。
“记得刚在厄瓜多尔落地时,这儿还是片荒草地吧?”望着窗外的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艾庆一回忆起三个月前二人初次见面时的雨季清晨。当时刚下飞机的刘浩拖着行李箱,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湿热空气,忍不住冲前来接机的艾庆一打趣道:“这哪是实验室,分明是亚马逊丛林里的临时营地!”自此,他们就肩负起了项目试验室运营与工程试验桩检测的双重使命。
在项目搭建好的板房里,两人对桌而坐、激烈讨论的情景很快成为日常。试验进程与施工进度紧密咬合,刘浩没有太多适应时间,就迎来了首个与时间赛跑的艰难战役。南美的雨季,一天接连几次降水都是常态,为确保现场进度,必须抢抓时间为检测设备搭建好防雨棚。二人分工作战,艾庆一率队冒雨建棚,刘浩则连夜编制设备检定方案。小小板房前,工人的喧哗混杂着噼啪作响的雨鼓,键盘的敲击声与雷鸣交织,一静一动的二人,在连绵暴雨中共同为试验推进奏响“进行曲”。
随着试验方案逐步完善,美国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差异为项目推进增设了一重考验。首根试验桩检测当天,赤道的落日把整个码头染成红色,在刘浩与艾庆一紧张的目光中,外籍工程师用激光测距仪扫过焊缝,沉默地摇了摇头。
当晚,工地食堂的长条桌成为了作战指挥台,两个男人铺开一卷卷图纸,研究如何对传统焊接工艺进行优化。“可以把拉条和反力钢筋焊接工序放在地上进行。”“这样规避了高空作业风险,又能进一步提升焊接质量……”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新的焊接方案逐步形成。当检测仪再次扫描过改进后的钢梁,外籍监理竖起大拇指时,二人激动不已。
“只有试验桩检测全部通过,工程桩施工才能正式启动。”刘浩与艾庆一不敢有丝毫懈怠。当地工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而二人的工作时间却随着试验推进不断延长。面对需要连续24小时监测的桩基静载试验,他们开启“两班倒”模式,白天刘浩穿梭现场协调设备吊装,夜晚艾庆一紧盯数据监测系统,携手面对每一个挑战。
三个月时间悄然而过,经过无数次严格检测和数据分析,项目试验桩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兄弟二人也迎来了分别时刻。刘浩回国继续推进其他工程的试验检测,艾庆一则留下管理工地试验室,但在南美大地上共同奋战的日子却深深地铭刻在了二人记忆里。
赤道的阳光穿透云层,项目试验室内的设备嗡鸣如战鼓。艾庆一站在窗前,眺望着海里耸立的桩基,眼中充满了期待。他下定决心,要见证码头建设的日新月异,守护“跨国兄弟”的共同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