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朝阳掠过昆仑山脊,将金光洒向喀什地区的一处农家院落。阿斯古丽正在新修的庭院里忙碌着,彩色的露营帐篷像花朵般点缀在沙地间。一年前,这里还是墙皮剥落、木梁腐朽的旧宅,如今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民族风情驿站”。这一变化的种子,始于去年一场党建联建会议。当时,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新疆项目部党支部与当地政府共同提出“让年轻人回归乡村”的倡议,通过“技能培训+庭院经济”的模式,为戈壁滩注入可持续的活力。

项目部针对当地施工需求,定制了电工、木工、钢筋工等岗位培训计划。招聘公告张贴后,近百名村民踊跃报名,深夜的培训班灯火通明。经过考核的村民迅速成为工地骨干,收入提升的同时,更掌握了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这种“造血式”帮扶与喀什地区林果业的发展逻辑一脉相承,在叶城县,税务部门通过专项辅导助力核桃合作社拓展产业链,使当地核桃产值突破百亿元,真正实现了“金果富民”。

面对年久失修的农家院落,项目团队逐户开展“诊断式”改造。阿斯古丽家的院子是重点案例:清理积水、加固木梁、加装维吾尔族特色花窗,最后开辟出兼具观赏与实用功能的花圃。这种改造不仅保留了当地文化基因,更与现代旅游需求结合。与此同时,50亩荒地被开垦为樱桃园,农业技术人员引入适应当地沙壤土的品种,从土壤改良到树苗栽培养护全程跟进。这让人联想到昆仑山官兵在“生命禁区”培育绿植的坚韧,无论是雪线上的温室。

随着樱桃树苗茁壮成长,村庄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阿斯古丽家举办的篝火晚会融合了手抓饭、民族舞蹈等元素,使游客体验从“一日游”升级为“深度游”。村民白天是产业工人,傍晚化身民宿主人,全年户均增收达2.4万元。而樱桃林挂果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贡献50万元收益。这种多元经营模式,与和田无花果王树历经数百年仍硕果累累的奇迹相映成趣,共同诠释了“可持续”对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

当樱桃树的嫩芽在昆仑山脚下迎风舒展,这片土地已悄然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项目人员撤离后,留下的不仅是硬化道路和特色民宿,更是一套激活内生动力的发展机制。正如“古丽花”调解室用温情化解基层矛盾。实践表明,真正的振兴,是让人才、资源与文化在乡土中自然生长,如同戈壁滩上的红柳,深扎根系,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