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浙江安吉
做美綠水青山 做大金山銀山
安吉縣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以綠色發展爲引領、以農業産業爲支撐、以美麗鄉村爲依托,探索三産聯動、城鄉融合、農民富裕、生态和諧的科學發展道路,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安吉。2020年,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總産值達46.6億元,遊客接待人次1056萬、營收21.48億元。
一、科學規劃,創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安吉模式。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統一規劃,統一品牌,統一運營”。一是在精準規劃上發力。編制了《安吉縣休閑旅遊業規劃(2011-2020年)》、《安吉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安吉縣鄉村旅遊發展專項規劃》,初步形成3大中心、10個聚集地的鄉村休閑旅遊格局。湧現出魯家村“家庭農場+村+企業”、目蓮塢“農戶+村+企業”、劉家塘村“慢生活體驗區”等創新模式。二是在精準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鄉村民宿行業的服務質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準,規範服務。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消防治安管理辦法》。三是在精準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萬元财政資金,支持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農家樂(民宿)提升、鄉村人才引進等,其中對民宿村落項目按當年開業運營數給予所在鄉鎮(街道)50萬元/個的獎勵。
二、多業融合,夯實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産業基礎。因地制宜賦能“休閑農業+”,推動鄉村休閑旅遊與農業産業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是打造美麗鄉村。深化“千萬工程”,大力推進“三大革命”,實現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覆蓋,打造縣域大景區。二是厚植文化底蘊。注重農耕文明、田園風光、村落建築、鄉村生活等鄉土元素保護,強化經營鄉愁、經營文化理念,建立了26個村落文化博物館,豐富鄉村休閑旅遊的内涵和人文體驗。三是強化産業融合。依托農業産業資源和山水風光,延伸鄉村旅遊産業鏈,大力發展涵蓋研學旅行、農事體驗等分享經濟、體驗經濟,唱響“春賞花、夏嬉魚、秋品果、冬食筍”的休閑農業四季歌。
三、創新突破,充實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要素供給。加強政策引導,激發産業發展的内動力。一是創新要素供給。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農業産業融合項目建設“标準地”以及農業标準地抵押貸款等等舉措,縣内農業“标準地”實施主體整體授信額度達5億元。二是加強人才保障。組織大咖公開課,鼓勵參加行業技能比賽,提升從業者歸屬感和榮譽感。廣招賢才,開辟專項條款用以獎補旅遊人才。三是豐富載體建設。每年舉辦“過個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鄉村節慶活動,以“一鄉一節”推動本地特色文化活動進入旅遊市場。在原生态特色基礎上,立足村情,推出鄉村品質遊内容。如報福鎮以“福”文化爲主題,在全鎮各村打造“休閑報福”、“山水統裏”、“民俗中張”等十大不同景緻。
02、北京德青源
企農資産聯合 實現土雞變“金雞”
近年來,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蛋雞産業爲抓手,依托财政資金和政策性金融,通過縣域試點等方法,探索形成一套“三權分置”(項目資産所有權歸地方政府,經營權歸德青源集團,收益權歸農民)、合作共赢的德青源金雞産業聯農帶農新模式,以點帶面,形成了産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良性互動格局。
一、整合财政資金,農民獲收益股權。整合縣涉農财政專項資金,依據金雞項目周邊重點村、農民數量,将财政資金分配到鄉鎮主導管理的專業合作社,按照農戶數量折股量化,農民獲得收益股權。在征得農民同意的基礎上,股金作爲合作社的資本金投入金雞項目。
二、設立平台公司,統一項目建設。縣政府設立農業資産公司,負責項目資金管理和前期建設。用各合作社入股的資本金,按照1:1的杠杆率向銀行貸款,以政府購買服務搭建信用結構,銀行按照基準利率給予項目15年長期貸款。資金全部到位後,平台公司按照德青源标準建設“六廠(場)一區”(青年雞場、産蛋雞場、飼料廠、屠宰場、沼氣廠、食品廠、生活服務區),打造金雞産業園,享有固定資産所有權。
三、開展租賃經營,租金收益惠農。項目建成後,德青源公司将固定資産租賃下來,每年按照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10%分季度繳納租金。租金收入償還金融機構本息後,剩餘部分按股分配給各合作社,确保農戶獲得穩定股權收益。
四、創造就業崗位,帶動脫貧增收。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德青源公司貫徹建檔立卡脫貧群衆優先原則,設置愛心崗位專門招收建檔立卡脫貧群衆,鼓勵通過技術培訓的緻富帶頭人在企業從事技術管理崗位,通過智慧和勞動獲取市場化的薪資。目前,德青源公司在全國14個省地共投産20多個金雞項目,雇傭農村勞動力16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脫貧人口比例達50%以上。
五、發展關聯産業,訂單帶動緻富。金雞産業園通過玉米訂單種植、物流運輸、包裝材料、臨時勞務等上下遊産業,提供穩定的采購訂單,帶動農民圍繞産業鏈充分創業就業。一是物流訂單。金雞産業園每年物流運力達到30萬噸(約1500萬元采購訂單),涉及大宗原料、小原輔料、蛋肉産品等類别,縣政府通過物流合作社與德青源簽訂服務合同,以市場化價格承接物流訂單。二是包裝訂單。金雞産業園每年需求包材3000萬套(約2000萬元采購訂單),涉及紙箱、紙盒、蛋托、砧闆等類别,縣政府通過包裝合作社與德青源簽訂采購合同,以市場化價格承接包裝訂單。三是玉米訂單。縣政府通過種植合作社與德青源簽訂采購合同,帶動當地的綠色玉米種植。
03、山西雲州
補齊産業短闆 打造“小黃花大産業”
黃花又名萱草、忘憂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腦安神、降脂養血、清熱解毒、通氣催乳等功能。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種植黃花已有600多年曆史,素有“中國黃花之鄉”的美譽,當地黃花角長肉厚,先後12次榮獲農産品博覽會金獎。目前黃花種植面積已達到26萬畝,年産值達9億元,是地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緻富的支柱産業。
一、設立種植補貼,提高組織化程度。爲解決農民種黃花前三年沒收成難題,當地成立種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集中當地土地資源,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種植。雲州區制定政策,種植黃花可享受每畝每年500元的補貼,同時當地農民可到合作社參加黃花田間管理打工掙錢,這項政策解決了種黃花前三年沒收入的擔憂。
二、改善水利設施,提高黃花産量。黃花種植區積極争取水利設施項目,累計投資2.6億元,新增和恢複水澆地面積22.68萬畝,鋪設地下管道、修複配套機井、實施節水噴灌,解決旱天沒有淋頭雨,黃花減産等問題。
三、統一種植保險,降低種植風險。統一以合作社名義參加自然災害險和目标價格險,種植戶每畝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補貼250元和200元),最高可獲得5000元、7000元的風險賠付,消除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四、及時組織收儲,提升産品效益。每到采摘季節(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會聯系本地加工企業,深入地頭,現摘現稱現結算。村民采摘下的鮮黃花,及時進入地頭冷藏庫。鮮黃花集中出售解決了過去采摘怕高溫,蒸後怕遇雨,晾曬怕陰天的難題,提升了産品品質和收益。
五、延長産業鏈條,促進産業融合發展。雲州區依托黃花産業、40天花期、近郊區位、鄉土文化等資源,推進農業與生态旅遊、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建成了火山天路、忘憂大道、忘憂農場等一批黃花采摘觀光、健康養生等景點,與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西坪國家沙漠公園、峰峪國家濕地公園連成一線,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麗景觀,已經形成以黃花爲媒的鄉村旅遊點23個,拓寬了産品類别和市場空間,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
04、遼甯十家子村
引返鄉創業 發展農村電商新業态
遼甯省朝陽市木頭城子鎮十家子村利用親情、鄉情,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以電子商務爲突破點,創辦新發永業電子商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經濟實體,通過“互聯網+種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實體店”的模式,推動當地小米、小麥、葵花、葡萄、蘋果等産業高質量發展。
一、培育産業發展領頭雁。十家子村黨支部積極号召、扶持大學生返鄉創業。2015年本村大學生王穎響應号召,返鄉創立新發永業電子商務公司,注冊“村姑進城”品牌,發展葡萄、小米等種植加工,推動當地特色水果和雜糧産業發展。在王穎的影響和村黨支部支持幫助下,先後有20多名大學生積極返鄉,領辦合作社,創辦經濟實體,積極投身創業富民大潮,成爲農村創業創新和助推鄉村産業發展的領頭雁。
二、發展農村電商新業态。十家子村搭上互聯網快車,探索“線上開網店+線下實體店”的創新模式。先後在遼甯朝陽、上海等地開設線下實體體驗店,與淘寶等大型平台企業對接,搭建農産品網上銷售渠道,形成了“線下體驗、網上下單、雲倉發貨”的電商平台運營機制,打通了農産品進城入市的銷售渠道,建立了農産品從生産源頭到終端銷售的全新産業鏈模式,爲鄉村産業發展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三、打造鄉土特色金招牌。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轉+入股”的方式,流轉土地近萬畝。以農民合作社爲核心,通過種苗供給、田間管理和成熟采收一體化跟蹤服務,打造高标準農産品生産基地,确保産品源頭的健康。同時,建立清洗、包裝、分等分級标準,規範農産品初加工,與沈陽農大等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母嬰食品等,拓展農産品深加工,培育創立了“村姑進城”“蠻妞”“晶脂”等知名品牌。
四、助力脫貧攻堅奔小康。十家子村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基地+電商+貧困戶”的“5+”模式,帶動27戶貧困戶脫貧,500餘戶農民緻富。村黨支部将集體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幫助農戶脫貧發展緻富産業。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等方式,讓農戶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紅。納入高标準農産品生産基地範圍的農産品由公司統一收購,再通過電商平台和線下體驗店統一銷售。同時,農戶還可進入公司就業,讓農民真正成爲賣農金、收租金、掙薪金、分紅金、得财金的“五金”農民。
05、福建晉江
招才引智 推動農村創業創新集群發展
2020年,晉江市設立1000萬元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建立高素質農業農村“雙創”團隊38個、大學生經營規模農場50家,實現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萬元,同比增長9.2%。
一、搭建農村創業創新平台,打造資源聚集高地
一方面,搭建孵化共享平台。建設創意創業創新園、國際工業設計園、智能裝備産業園、福大晉江科教園等科技創新載體,爲農業農村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提供空間。全市擁有衆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場地面積超10萬平方米以上,入駐創業項目200個以上。另一方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與省内外11所高校簽訂農村雙創合作協議,成立“福建農林大學大學生晉江創業基地”、“福建農林大學研究生晉江工作站”、“福建農林大學晉江研究院”,重點在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層次、高規格的戰略合作。與福建省農科院建立合作創業創新平台,成立“福建省農科院專家(晉江)工作站”。
二、培育農村創業創新主體,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一方面,完善“人才創業創新”政策。以優越的政策吸引一批優秀人才回鄉創業,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出台《晉江市農業農村創業創新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配套出台優秀人才認定标準、加快引進優秀創業團隊和項目若幹意見等優惠政策,實施青年人才“生根計劃”,建設人才公寓,落實優秀人才10項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實施“人才反哺農村”計劃。開展爲期三年的“百生百村”鄉村志願服務等活動,從2018年—2020年,每年選派百名大學生服務農村建設,逐步引導“雙創”人才向農村集聚。實施青年設計師駐村計劃,聘請10名設計師在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開展陪伴式服務。
三、開展農村創業創新活動,營造激情創業氛圍
一方面,開展農村創業創新競賽。2017年以來,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科院、台灣朝陽科技大學聯合舉辦“海峽杯”現代農業創意創新大賽,征集海峽兩岸農産品生産各環節和農業生産方式的創意創新作品179件,12家風投公司參與對接,取得明顯效果。
另一方面,開展“五微五營雙創”活動。通過開展“微景觀、微菜園、微庭院、微森林、微牆繪”“大學生夏令營、國慶建造營、校園雙微創意營、大樹微景觀工作營、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營”“大學生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等活動,進一步吸引大學生等人員到農村踐行創意靈感,激發幹事創業熱情。近年來,共吸引300多支大學生團隊、1000多名大學生參與創作了1406個原生态、鄉土味的鄉村微景觀。
06、河北隆化
塑造農旅融合新品牌,帶動“小草莓大産業”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七家鎮西道村,位于京承出遊黃金遊線上,靠近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熱河皇家溫泉度假區内。幾年前這個隻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還是一個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的窮鄉僻壤,讀道文旅規劃設計團隊助力扛起規劃大旗,爲村莊發展提供全程服務。以西道村草莓産業爲依托、草莓元素爲主題文化IP的全域、全産業鏈體系規劃,破落的村莊一夜成名。助力當地的産業産能與人居生活煥然一新并不斷叠代升級。村莊規劃後的草莓公社,被評爲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
一、“八合一”融合發展獨特理念,壯大鄉村産業集群隊伍
規劃通過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溫泉、田園風光、特色餐飲、民俗展演等優勢資源,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方式,集中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草莓香草等特色産業,實現“美麗鄉村+扶貧攻堅+鄉村旅遊+産業發展+農村特色文化開發+農村電商+溝域經濟+城鄉統籌”八合一融合發展,形成河北美麗鄉村建設典範。
二、“文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創意設計引領村莊未來
住宿、餐飲、購物業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溫泉沐浴、民宿體驗”爲主題的全新農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對農戶住房改造,包括農戶住房外立面改造、庭院營造、室内裝修設計,提供草莓主題住宿體驗;在建築及景觀小品營造過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題元素。從廊橋、路燈、舞台到卡通雕塑、産品标識、餐飲用品,融入鮮明的草莓文化元素,打造獨特的食住行遊購娛全體驗草莓之旅。
三、“借勢”打造鄉村振興觀摩樣闆,規劃設計整合分散資源
充分利用當前鄉村振興大環境下各類政策支持以及旅發大會的助力,依托項目區優良的山水田園環境與農業資源。規劃以草莓産業爲主導産業,結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兩大文化特色,整合“南部草莓小鎮、中部草莓園、北部稻田”,打造集草莓主題觀光采摘、皇家娛樂休閑方式體驗、田間特色遊樂活動體驗爲一體的“草莓産業+田園旅遊+小鎮” 完美融合的示範樣闆項目。
四、美麗休閑鄉村建設政策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引來資金活水
(一)資本融入。隆化縣政府僅在改善水、電、路、燈基礎設施上便投資700萬元,實現了美化、綠化、亮化,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了群衆生活品質。按照特色民宿接待的規格和标準進行規劃設計,将12家别墅型農戶客房改造成草莓主題的特色民宿,鋪設完成4000平方米的村内道路,并修建停車場、攔河壩、遊客接待中心、景觀廊橋、觀景台等設施。在園區建設上,一方面精打細算用好山水林田湖項目資金和财政旅遊發展基金,另一方面用市場化思維解決政府的難題,通過實施城市景觀生态治理和鄉村振興建設PPP項目,爲旅遊發展引來資金活水。
(二)效益分析。項目總投資1.3億元,流轉土地1300餘畝。目前占地面積500畝暖棚及遊客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已建設完成,正常投入運營,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自2018年運營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10.3萬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遊客3.7萬人次,營業收入130萬元。”
通過讀道文旅打造的“草莓IP”系列項目,西道村草莓種植達到1100畝,全村一半以上耕地都種植草莓,徹底改變過去種大田、靠天收的傳統農業結構,提高了産業層級。僅草莓種植一項,就安置當地150餘人,特别是當地婦女廣泛參與其中,按年均2.5萬元計算,增收375萬元。同時,帶動9個種植大戶,以房屋入股,每年每戶最低收入1.5萬元,增收13.5萬元;加之通過土地流轉,租地打工、規模種植、四季采摘,增收近500萬元,日接待能力8000人。
07、河南漯河
“三鏈同構”實現食品産業集群協同發展
近年來,河南省漯河市緊緊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圍繞“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探索出三鏈同構、集群協同的農食融合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模式。2020年,全市食品産業營業收入2000億元,帶動農戶25萬,戶均增收3000多元。
一、培育産業群體,促進全産業鏈延伸
(一)扶持五級訂單生産,夯實産業鏈基礎。按照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優種優收、優加優銷要求,組織食品加工企業、面粉生産企業、種子企業、收儲企業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小農戶簽訂“五級訂單”。對優質專用、訂單品種所需良種給予每畝20元補貼,組織相關金融機構洽談合作,開發“專項貸”“訂單貸”“種子貸”等金融産品。目前,全市發展優質小麥種植115萬畝,優質小辣椒常年保持在40萬畝以上。
(二)培育産業化聯合體,促進産業鏈延伸。制定土地、資金、人才扶持政策,支持組建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廣泛參與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25個,聯合體吸收龍頭企業100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00家,年産值突破900億元。
(三)打造優勢産業集群,帶動産業鏈拓展。實施“十百千”億級産業集群培育、“小升規”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雙彙肉制品、中糧面業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衛龍休閑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劍客乳制飲品等6大産業全鏈條集群化發展的品牌典型。
二、打造平台載體,促進全價值鏈提升
(一)打造食品研發平台,提升科技價值。搭建國家級、省級研發平台84家,食品企業每年研發新産品300個以上;企業自主建設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10個、博士後工作站4個、院士工作站2個。
(二)打造質量标準平台,提升品牌價值。設立市長标準獎,對主導或參與國家和行業标準制定的企業和組織獎補。以标準引領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創建,全市無公害農産品品牌154個、綠色食品品牌35個、有機農産品品牌1個,中國馳名商标6個、名牌産品4個。
(三)打造食品雲平台,提升渠道價值。創新“互聯網+”電商營銷模式,成立食品行業工業互聯網标識應用創新中心、江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漯河分中心,形成大宗糧食電商服務平台,聯結各類批發市場50多個,農村連鎖超市1400多家,中介組織1500多家。
三、打通産業間聯結點,促進全供應鏈貫通
(一)打通食品和裝備制造業聯系點,發展食品機械産業。成功發行3億元檢驗檢測專業園區建設專項債券,規劃建成智能食品裝備産業園,智能裝備産業園吸引廣東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
(二)打通食品和造紙産業聯系點,發展食品包裝産業。着眼食品包裝高端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需要,建設臨颍食品飲料包裝專業園區,年産各類飲料包裝45億隻、占全國市場的1/10,園區年營業收入近30億元。
(三)打通食品與寵物飼料行業聯系點,發展寵物食品。投資10億元建成寵物食品科技産業園,引進美國嘉吉20萬噸預混料項目,利用玉米提取澱粉和果糖後的副産品加工寵物飼料母料。
(四)打通食品與物流産業聯系點,發展以冷鏈物流爲重點的食品物流産業。發揮漯河四方通衢的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産業。全市國家A級物流企業24家,冷藏車擁有量占河南省1/4,9家企業上榜全國冷鏈物流百強,占河南省的2/3。
08、四川明月村
文創賦能休閑農業 推動産村融合發展
明月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陶藝文化底蘊深厚,唐宋以來就是民用陶瓷(邛窯)的重要生産區。近年來,該村以竹海茶山明月窯爲依托,大力推進農旅融合,走出了一條以“文創賦能休閑農業、推動産村融合發展”的發展之路。2020年接待遊客23萬人次,鄉村休閑旅遊收入達到3300萬元,帶動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萬元。
一是堅持創新機制,推進要素集聚。探索“政府搭台、文創撬動、公益助推、旅遊合作社聯動”的發展機制。争取187畝國有建設用地指标,盤活集體建設用地和閑置宅基地,爲明月村“引鳳入巢”提供“啓動器”。成立農旅融合項目工作推進組,采用招才引智政策,吸引100餘位知名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入駐,引進規劃、策劃、運營等經營人才,爲明月村發展提供“孵化器”。積極争取财政支持,整合項目資金,完善鄉村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提供 “助推器”。
二是堅持農旅融合,推進産業發展。堅定“竹海茶山明月窯”發展思路。依托3000餘畝有機茶葉基地、8000餘畝雷竹園區和300多年的明月窯,成立了明月村鄉村休閑旅遊合作社,推出農事體驗、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體驗等項目,打造了蜀山窯、呆住堂藝術酒店等文創項目50餘個,開發明月筍、明月染、明月陶等系列文創産品10餘種,吸引150餘名村民返鄉創業就業,2020年合作社實現盈收130萬元。同時,邀請全國各地新村民入駐,實現了浪漫田園和文藝村落融合發展,新村民與原住民互助共享。
三是堅持生态優先,建設美麗新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注重茶山、竹海、松林等生态本底的保護與發展,統籌推進“七改七化”(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院、改線、改習慣,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文化、保潔員專職化),開展綠道建設、風貌整治、院落美化和川西林盤修複,不斷改善鄉村宜居宜業宜遊發展環境。已建成文化廣場2300餘平方米、旅遊環線8.8公裏、綠道7.7公裏。明月村已成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幸福美麗新鄉村。
四是堅持文化傳承,擦亮産業品牌。堅持特色化的發展方向。着力打造“明月村”特色文化品牌,連續舉辦春筍藝術節、中秋詩歌音樂會等特色文化活動,創設“明月書館”“陶藝博物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孵化“音樂種子計劃”“明月文舍”等文化創意項目,培育明月之花歌舞隊、明月古琴社、明月詩社、守望者樂隊等特色文藝隊伍6支200餘人,創作《明月甘溪》《明月集》等原創歌曲和原創詩集,開展産業、文化方面的培訓每年達1.5萬人次。
09、貴州凱裏
傳統文化嫁接現代要素 苗繡産業煥發新活力
苗繡是苗族民間刺繡技藝,是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貴州凱裏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以脫貧爲核心,以培訓爲抓手,以市場爲目标,以合作社爲落腳點,做大苗繡傳統産業,在指尖上繡出一條發展産業緻富的新路。截至2019年底,凱裏市相繼投入400餘萬元,幫助17個村寨數千名繡娘對接時尚、對接電商,繡娘每年增收數千元。苗繡走出大山,站到了鄉村産業蓬勃發展的前沿,成爲繼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美麗産業。習近平總書記評價苗繡爲: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
一、整合資源,帶動抱團發展
2015年,凱裏制定苗繡扶貧計劃,培育發展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一帶一,一帶多”抱團式發展,輻射帶動了更多村寨婦女參與發展刺繡産業。梅香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刺繡合作社,經過三年發展,累計接到企業訂單一百餘萬元,苗繡作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國外,繡娘收入達到三千元,有的近萬元。随着訂單量不斷增加,梅香村合作社“一帶多”,将多餘訂單分發給周邊的凱棠、凱哨、養小等苗寨,帶動了周圍村寨婦女共同增收緻富。
二、強化培訓,提升自身水平
爲解決刺繡因村而異,因家庭而異,因人而異,與市場接軌不暢的問題,凱裏以刺繡合作社爲基礎,組織開展村寨培訓、集中培訓,提升刺繡産品标準化水平,更新繡娘發展理念。創新培訓形式。針對苗族村寨的少數民族婦女文化程度較低、識字率低問題,制作凱裏方言和苗語雙版本苗繡視頻教材;開展作品曬、比、評,調動繡娘培訓積極性。豐富培訓内容。邀請省級大師傳授苗繡技藝,邀請企業負責人講解市場需求,走進企業實地學習文化創意、電商經營、市場理念,不斷提升培訓針對性、實效性。截至目前,凱裏市已培訓各村寨繡娘3500餘人次,有效解決苗繡标準化難和繡娘市場觀念缺乏的問題,推動苗繡作品變産品,轉化爲商品。
三、交流合作,對接外部資源
從2015年開始,凱裏市先後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達成合作實施“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繡村寨扶持項目、“指尖上的幸福”經濟賦權項目等協議,推動凱裏及周邊地區苗繡發展。在項目帶動下,大山深處的繡娘走出凱裏,到貴陽、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參觀學習、開拓眼界。通過與外地企業和廠商的接觸交流,不僅提升了繡娘的刺繡技藝,還讓她們學會造血,自己找訂單、簽訂單、做訂單,逐步拓展市場。
四、加大宣傳,打造苗繡品牌
爲拓展發展空間,提升苗繡市場影響力,凱裏市積極與多方合作,打造苗繡品牌形象。與深圳藝立方公司合作,打造“凱裏試點”,建設“走出去”合作平台。邀請許晴、趙薇等爲苗繡代言,提升知名度。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牽線,與知名化妝品牌簽訂苗繡大單。在巴黎組織中國苗繡公益展,在上海舉辦中國苗繡展等。苗繡進一步與現代都市接觸、結緣,走向時尚和國際舞台。
時光流轉,當傳統與時尚碰撞,當苗繡與産業融合,苗繡已不僅僅是苗族人世代延續的傳統手工,更是帶動苗鄉增收緻富的時尚産業。
10、甘肅定西
打造全産業鏈 實現馬鈴薯産業高質高效發展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發揮地域優勢,把馬鈴薯作爲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優勢主導産業,構建産加銷相銜接、貿工農一體化的馬鈴薯全産業鏈發展體系。2020年,全區馬鈴薯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總産達到190萬噸,總産值達到40億元,馬鈴薯産業收入占到了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成爲名副其實的“小康薯”。
一、構建馬鈴薯全産業鏈發展體系
一是推良種。實施種薯産業升級工程,培育壯大種薯企業17家,形成5.5億粒的優質脫毒種薯繁育能力,占全國的29%。每年建設原種基地3萬畝以上、一級種基地30萬畝以上,實現種植環節脫毒種薯全覆蓋。
二是建基地。推廣“脫毒良種+黑膜覆蓋+配方施肥+機械耕作+病蟲防控”的“五統一”标準化技術,打破鄉鎮、村社界限,建立集中連片的種薯、鮮薯、加工薯标準化種植基地60萬畝以上。
三是育主體。扶持發展馬鈴薯專業合作組織416個,創建國家級示範社3個、省級20個,形成“分工協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馬鈴薯産業聯合體。
四是強加工。以主食化、精深化爲方向,培育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11家。2020年,加工鮮薯80萬噸、生産馬鈴薯制品14萬噸。 五是抓流通。支持企業配建标準化恒溫儲藏庫,扶持專業合作社建設貯藏窖,實現分級貯藏,馬鈴薯貯藏能力達到88萬噸。依托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和經銷協會,建立線上線下相配合的多元銷售渠道。2020年,共外銷鮮薯70萬噸,馬鈴薯制品1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二、強化馬鈴薯産業全過程品牌标準體系
一是加強品質管控。認證馬鈴薯綠色、有機和地理标志産品17個,“三品一标”面積105萬畝;将146家生産經營主體納入全省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台,做到“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标上市”。
二是健全标準體系。制定甘肅省地方标準《馬鈴薯脫毒原原種離地苗床繁育技術規程》和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标準化生産操作規程85項;建成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數據中心,提供産品包裝、分揀、集散、檢測于一體的标準化配套服務,創建全國“馬鈴薯标準化示範區”。
三是強化品牌培育。制定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定西馬鈴薯”被評爲中國馳名商标,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被認定爲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培育“新大坪”“福景堂”“愛蘭”等10多個知名商标。
三、健全馬鈴薯産業全方位保障體系
一是政府引導。出台《加快推進馬鈴薯産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馬鈴薯産業開發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馬鈴薯産業發展。
二是項目扶持。每年籌資3000萬元,對農戶進行“全覆蓋”調種扶持。整合資金9138萬元,折股量化到92家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争取1億元中央獎補資金支持定西馬鈴薯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
三是金融助力。籌措擔保資金2500萬元,發放特色産業發展工程貸款5.8億元,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惠企貸”“惠農貸”“興隴貸”等産品,累計爲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落實貸款5.2億元。
四是績效激勵。将馬鈴薯産業發展納入鄉鎮黨委政府和區直相關部門的目标管理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包鄉鎮、包主體、包基地、包農戶的農技人員職稱聘評、工資績效挂鈎。
11、甯夏昊王
構建産業化聯合體 促進抱團發展
昊王優質大米産業化聯合體成立于2018年,由甯夏昊王米業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各産業相關公司、合作社、聯合會、家庭農場、優質水稻種植大戶及相關服務機構等32家成員單位共同發起組建成立,圍繞優質糧食種植、加工、銷售,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撐,建立全産業鏈服務體系,涵蓋良種繁育、金融保險、文化傳媒、生态餐飲、園藝果蔬、畜牧養殖等多功能業務,實現“1+1+1>3”的聚變效應。截至2020年底,聯合體實現總産值10億元,帶動農戶9500戶,戶均增收8200元。
一、搭建服務平台,夯實發展基礎。聯合體根據市場情況,制定大米産業發展和年度生産計劃,提出水稻種植品種、收購質量标準和生産種植要求。以龍頭企業爲支撐,以社會化服務組織爲紐帶,爲各成員單位提供農業生産資料供應、植保作業、綠色防控、技術指導培訓、信息化管理等服務,推行種植環節“品種、培訓、耕種、施肥、植保、管理、收獲”七統一标準,通過多種方式建設五優(品種優、技術優、管理優、品質優、價格優)水稻種植基地,集約土地資源,進行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生産。
二、打造科技平台,實現産品增值。聯合體不斷加強産學研聯合,以科技研發爲載體,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産品品質,提升産品價值。
一是加強産學研合作。與科研院校、農業技術專家、村隊土專家等共同組建校企社産學研合作基地。與浙江大學、甯夏大學建立東西部科技研發戰略合作關系,承擔項目研發,優先應用科技成果,推動産業發展。
二是強化現代化裝備應用。聯合體廣泛采用先進的生産工藝設備,以“品管、交易、品牌、烘幹、倉儲、加工、銷售、配送”标準化流程化管理方式,開展稻米精細化生産,确保獲得穩定增值收益供聯合體全體成員共享。三是創新加工工藝。聯合體創新大米5D加工工藝,開發“冷鮮香”系列産品、昊王“紅寶米”等高端大米,創新産品類型,注冊“昊王”商标,利用市場資源提升品牌效益。
三、構建金融平台,解決融資難題。聯合體借助核心龍頭企業的主導效應,提供多元化金融保障,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一是設立聯合發展基金。聯合體内成員共同出資,設立聯合發展基金,由金融機構按照1:10比例放大貸款,幫助聯合體成員單位及小農戶解決貸款難的問題,爲生産、種植、農資等提供資金便利服務。
二是搭建“糧食銀行”服務平台。探索開發了糧食銀行“存轉銷、兌換、續存、轉存、擔保、貸糧、代存”七大功能,爲聯合體成員單位提供糧食儲存服務,農民在通過契約方式保障糧食所有權的同時,将糧食經營權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過渡給企業,獲得每年6%的分紅,并按約定進行糧食提取或兌換。
三是建立農業保險保障機制。聯合體以金融保險機構爲支撐,爲聯合體成員單位及小農戶提供農業保險等服務,實施開展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提高成員單位的風險防控能力,促進稻米産業良性循環發展。
12、山東博山
創意導入現代業态,規劃設計提升土地價值
山東省淄博博山區,以齊長城文化、萬畝原生紅葉爲基地,通過項目主題再造爲撬動引爆,以網紅電視劇爲品牌推廣,通過魯商·紅葉柿岩景區的打造,推動區域涵蓋的和尚房村、石塢村、嶺西村、姚家裕村四個村莊發展。讀道文旅集團全程規劃設計,創意落地後首個十一小長假,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位列山東省同期新開業景區(收費)中遊客數第一名。同時,入選2020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二批優選項目名單,成爲鄉村振興示範項目的典範。
一、創意網紅場景 豐富營銷矩陣
設計首個第一(全長2020米五層回旋角度最大)漂流水滑梯成爲網紅IP,有自身的特色和主題,獲得高速傳播、流量爆發和大量遊客的關注,提升IP的變現率和價值轉化率。依崖壁順勢而建,最高處距地面70餘米的七彩玻璃棧道;全國第一個琉璃公園,博山117位世界一流琉璃工藝大師傾力打造;“氣勢磅礴、驚險刺激”等字眼便迅速抓住人們眼球,以微信(微博)爲入口整合傳播,以短視頻撬動移動營銷,截止10月底熱度便突破1100萬,成爲淄博在抖音平台上關注度最高的地方性話題。内容創意加上網紅場景,線下景區導流,線上短視頻平台助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良性閉環,使各個網紅場景得以走紅全國。
二、特色業态引入 豐富項目落地
秉承“千載柿岩、萬彩生活”的文化定位,打造“齊長城腳下的琉璃生活村”。通過“山色、水意、火韻、土味”四大生活主題,植入了包含中國國家地理營地、綠樂園自然教室、琉璃溪水谷、院校實踐中心、琉璃會館、精品商店、大學生衆創營地、理想空間鄉村工作站、國際青年營地、創客學院、大師工坊、節日盒子文創店、非遺AR活化館、精品民宿、陶琉花園、花神書咖、博山荟餐廳等首期體驗店。并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絢爛的琉璃藝術、多彩的鄉野度假、時尚的返鄉創業,融入。
三、品牌口碑傳播 集群規模效益
通過品牌集群重塑傳統資源,推動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博山區與鄉伴文旅集團簽約聯手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從對接到落地前後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淄博投資環境的高度認可和發展信心爲項目的順利推進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依托紅葉觀光、琉璃體驗、山水度假和影視傳播,不斷增值理想村的品牌名片和度假影響力,實現山水資源、村落建築、業态品牌及人才團隊的價值增值,創收高價值的品牌。富的業态産品實現對消費人群的全覆蓋,突出文化體驗感、産品創意感、消費價值感,保證理想村提供的産品類型豐富、價值認同感強,通過逐年運營擴大用戶群體,最終形成口碑化傳播和規模化營收。
四、多方互利共赢 緻富效果顯著
規劃挖掘整合旅遊資源,按照“分步實施、面上發動、以點帶面、打造樣闆”的思路,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主抓鄉村旅遊和民宿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産業布局、項目創新和文旅融合。并通過以點帶面,以柿岩理想村帶動博山城西郊野度假生活,包括惡石塢村、淋漓湖、嶺西村、姚家峪村等鄉創振興示範區,乃至整個淄博市鄉村文旅發展和品牌傳播,實現城鄉共赢、區域共赢的目标。
通過品牌集群助推鄉村振興,聯動周邊片區,總投資約2億元,帶動返鄉500人就業,年100萬人旅遊休閑和度假。同時也湧現出了以中郝峪、上瓦泉、聶家峪、泉子村等爲代表的鄉村旅遊典型村和一批敢想敢幹、勇于創新的鄉村旅遊帶頭人,推動全區鄉村旅遊整體水平提升。
13、三瓜公社
“電商特色産業模式”
1.地理坐标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湯街道,距離合肥 90 公裏,自駕車程 1.5 小時左右。
2. 村莊規模
總面積 10 平方公裏左右,包括半湯街道部分區域以及周邊十餘個村,其中一期重點開發冬瓜民俗村、南瓜電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 開發主體
2015 年 3 月,合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引入安徽淮商集團,聯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爲三瓜公社的聯合開發主體,計劃開發總投資 5 億元,建設周期 36 個月。
4. 開發理念
按照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理念,融入“互聯網 + 三農”發展理念,構建集一、二、三産業與農旅相結合的“美麗鄉村”發展系統,推動三瓜村的全面振興發展。在建設過程中保護鄉村原有的田林農湖系統,對荒地、山地、林地進行修整保護,修複水系,把鄉村田野打造成詩意栖居、宜遊宜業的家園。
5. 獲得榮譽
2017 年 7 月,“三瓜公社”被評爲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第一名,2017 年接待遊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員超過 30 萬人次。
6. 産業規劃
(1)南瓜電商村:定位爲電商村、農特産品大村、互聯網示範村,目前已經入駐的電商企業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艦店、天貓官方旗艦店、京東、甲骨文等,還吸引了微創全國聯盟、創客空間,以及大量文創基地、鄉村酒吧和特産銷售門店入駐。已經開發出茶葉、溫泉、特色農副、鄉土文創四大系列千餘種特色商品和旅遊紀念品,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方式獲得市場的極大認同,使農村産品銷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産業爲半湯六千年民俗館、古巢國遺址、手工作坊群。力圖挖掘還原巢湖地區 6000 年的農耕民俗文化,先後建設半湯六千年民俗館、有巢印象、冬瓜傳統手工藝坊,引入客棧、民宿、溫泉養生、旅遊度假等鄉村旅遊服務業,打造以體驗半湯地方傳統農耕民俗文化爲特色的村莊發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産業爲 80 戶風情民居民宿、60 家特色農家樂、10 處心動客棧酒店。與經典溫泉品牌湯山共同組建湯山旅遊公司,通過村集體入股和持股,共同開發溫泉康養民宿,拓展村集體經濟路徑。
7. 運作模式
(1)建設模式
采用“企業 + 政府”的開發建設模式,合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與安徽淮商集團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電商村”三大主題定位,對民居進行重新定位設計,構建起“線下實地體驗、線上平台銷售,企業示範引領、農戶全面參與,基地種植、景點示範”的産業發展模式,圍繞民俗、文化、旅遊、餐飲、休閑等多個領域,綜合現代農特産品的生産、開發、線上線下交易、物流等環節,探索出一條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 + 三農”之路。
(2)運營模式
特色農産品與電商産業融合。以“互聯網 + 三農”爲實施路徑,探索一、二、三産業融合,農旅、商旅、文旅“三旅結合”的休閑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重點打造南瓜電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個特色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電子商務打開當地農特産品大市場,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新農人入鄉創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優質特色農産品生産,帶動加工,讓村民足不出戶把産品賣向全國,激活鄉村市場,盤活鄉村資源,爲農業注入新的生命。以電子商務爲抓手,依托南瓜電商村,建設線上線下店鋪,建立創客中心,吸引年輕人入鄉加入到電子商務就業創業平台,通過電子商務,驅動農産品加工、生産,通過農特産品的加工生産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業和創業。
14、袁家村
“村集體組織帶動模式”
1. 地理坐标
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北部,位于舉世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離西安 60 公裏,約 1 小時車程。
2. 村莊規模
袁家村共有 62 戶,286 人,土地面積 660 畝,發展到今天已經吸引外部 3000 人來到這裏。
3. 開發主體
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組織村集體開發經營公司作爲袁家村的主體,同時成立自有的村莊管理公司和多種行業協會。
4. 開發理念
回顧和總結袁家村的創業曆程、發展思路和基本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以支部爲核心,以村民爲主體;以創新謀發展,以共享促和諧;以鄉村旅遊爲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台;以組建合作社爲切入點,實現三變;以三産帶二産促一産,實現三産融合發展;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強思想教育;弘揚優良傳統,淳厚鄉風民俗。
5. 獲得榮譽
2017 年袁家村接待遊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總收入超過 3.8 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 10 萬元。先後獲得國家 4A 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等稱譽,昔日的“空心村”已經成爲今日的“關中民俗第一村”。
6. 産業規劃
袁家村在産業方面可以總結爲“一個品牌,兩個産業”:一個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價值估值已經超過 20 億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讀爲“袁汁袁味的精神原鄉”,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爲内涵的“農”字号品牌,其産業與三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 +創新團隊 + 資本 + 互聯網的新思路、新模式将爲袁家村的發展提供更爲廣闊的空間和前景。
兩個産業,一是指以傳統民俗和創意文化爲核心的個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關中文化産品産業。二是指以特色農副和健康餐飲爲核心的農副産品的種養殖、加工包裝和銷售産業。
7. 運作模式
袁家村黨支部書記、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創始人和設計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歸結于“村幹部帶領村民共同緻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歸結爲“以村集體領導爲核心,村集體平台爲載體,構建産業共融、産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的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1)以村集體領導爲核心,以村民爲主體。袁家村所有村幹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認識:幹部沒有任何特權,幹部隊伍就是服務隊,就是爲村民跑腿、爲群衆服務的,村裏發展好了,自己家也會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幹部都不拿工資,義務服務。袁家村在發展之初村集體就明确提出自主發展的路徑,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樹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當家做主,自主發展、自我發展。不管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權和控制權做交易,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确保全體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2)以村莊集體平台爲載體,組建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織。爲了盤活集體和群衆閑置資産,把散弱農戶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結合,實施村集體内部無物不股、無人不股、無事不股。将集體資産進行股份制改造,集體保留 38%,其餘 62% 量化到戶,參與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可以持股。對于旅遊公司、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等經營性主體,可以自主選擇入股的店鋪,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範圍不僅是本社區居民,還包括袁家村社區的經營戶。以産權同享爲核心,所有入股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共進退、同發展,極大促進了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了村集體與農戶個體的均衡發展。
(3)推進産權共有,推進三股改革。袁家村股權結構由基本股、交叉股、調節股三部分構成。①基本股,将集體資産進行股份制改造,集體保留 38%,剩下 62% 分配到戶,每戶平均 20 萬元,每股年分紅 4 萬元,隻有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能持有,缺資金的農戶以土地每畝地折價 4 萬元入股。②交叉股,集體旅遊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 460 家商鋪,可自主選擇入股店鋪。③調節股,全民參與、入股自願,錢少先入、錢多少入,照顧小戶、限制大戶。實現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的高度統一,全民參與、入股自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利益均衡。袁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入股分紅、房屋出租等财産性收入占 40.1%。
15、泰山村
“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模式”
1. 地理坐标
位于鄭州市南大學城龍湖鎮境内,距鄭州 16 公裏,距新鄭國際機場 20 公裏。
2. 村莊規模
占地面積 5000 畝,轄 9 個自然村,7 個村民組,現有人口 1500 餘人。
3. 開發主體
泰山村村委會開發主體成立村集體開發組織,引入了千稼集項目共同打造。
4. 開發理念
結合黃帝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以“林業立村、生态富村、旅遊活村、文化強村”思路發展鄉村特色旅遊。2007 年,在外經商多年的喬宗旺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緊靠鄭州市區的區位優勢和黃帝文化的品牌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産業”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遊村。
5. 獲得榮譽
泰山村先後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全國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最美鄉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特色旅遊村”等諸多榮譽稱号。
6. 産業規劃
(1)引進國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過文旅産業引爆村莊
引進河南千稼集農業旅遊觀光有限公司與泰山村合作,建設了千稼集景區,按照“原味鄉村”“民國風情”“激情歲月”三大主題,布局農耕文化演藝、民俗特色小吃、民間演藝表演、休閑遊樂體驗、主題情景客棧、綠色有機農場六大産品業态,布局地方名小吃、農副産品、茶館戲台、文創産品、主題客棧、民俗演出、情景演藝、曆史店鋪、兒童娛樂、競技遊戲和創意農場采摘園等對多元主題業态,供遊客體驗濃郁深厚的中原民俗曆史文化和鄉土鄉情。
(2)合作經營打造萬畝高效農業産業園,夯實産業基礎
千稼集與當地農民采用合作經營的方式打造萬畝農場,通過集中耕作,精細化管理,生産綠色有機雜糧蔬菜。實現統一配給,從源頭上保證千稼集食品的安全和質量,遊客還享受純天然農土特産和土法加工食品,充分享受好看、好吃、好玩、好遊、好住、好購、好心情的“七好”快樂體驗之旅。
(3)發展新型養老産業,打造新型鄉村養老典範
2016 年,泰山村與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雙方計劃在泰山村聯手打造新型鄉村養老典範,建設可安置 5000 名老人的鄉村養老項目,打造“城市老人到鄉村寄家養老”特色示範村。“鄉村寄家養老”模式讓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養老,既有家的感覺,也能呼吸新鮮空氣、品嘗有機食品,以及享受護工細心的照料和社區醫養服務中心的健康管理。
(4)發展培訓産業,建立農村黨員幹部學習教育培訓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項培訓 20 多萬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會議室 8 個,其中一号會議室可以容納 550 人;可接待 2000 人同時就餐,可容納 1000 人入住。有高空培訓裝置2 座,高空攀岩牆 1 座,地面培訓設施如逃生牆、背摔台、電網等多處。泰山村先後被鄭州市教育局指定爲鄭州市中小學校外活動教育基地,被鄭州市人民政府明确爲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被鄭州大學、河南民生學院等大專院校明确爲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被新鄭市人民政府指定爲新鄭市黨員幹部學習教育培訓基地。
7. 運作模式
(1)獨創千稼集與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經營模式
公司對外招商,免租金、免裝修、免流動資金、免物業費、免管理費、免營銷費,爲商戶提供統一采購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後雙方五五分成,商戶承擔自己的人力、水電氣成本,公司承擔人力和推廣費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戶成立了商戶委員會,對中心的采購、配送進行監督,經營風險由公司承擔。在這裏經營的商戶一店一品,不重複,避免惡性競争。
(2)泰山村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
泰山村沒有完全依靠政府幫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每個自然村的文化内涵、品位都不一樣,隻有深挖文化和生态,通過優良的生态和優質的服務,把文化和生态優勢轉化爲生産力,把鄉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綠水變成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6、中郝峪
“綜合發展模式”
1. 地理坐标
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博山大山深處,距城區 40 多公裏。
2. 村莊規模
中郝峪村共 113 戶、364 人,全村耕地面積 80 畝,山林、果林面積 2800 畝,是純山區村。
3. 開發主體
2013 年中郝峪村完成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資源變資産、現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轉變。将全村山林、土地、房屋、農田承包權等以經營權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來完善一、二、三産業機構框架,負責對全村所有經營性項目進行規劃設計、經營管理,并統一進行利益分配,同時,代表村集體和全體村民對外合作。
4. 開發理念
堅持“以農民爲主體、讓農民共同緻富”的理念,探索實施“公司 + 項目 + 村民入股”的綜合性發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東、戶戶當老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一體發展。
5. 獲得榮譽
中郝峪村把鄉村旅遊作爲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導産業,農旅融合、旅商融合,從小微起步,步步規範,事事創新,不斷探索山區村莊發展鄉村旅遊的新路子,2017 年實現鄉村旅遊綜合收入 2800 餘萬元。先後獲得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山東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好客山東最美鄉村”和“鄉村研學旅遊目的地”等稱号。
6. 産業規劃
(1)大力發展鄉村養生養老産業
中郝峪森林覆蓋率 96%,夏季平均氣溫低于 26℃。依托天然生态優勢,大力發展鄉村養生養老産業,改造建設各類康養住宅 32 戶,配套康體休閑、無障礙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發展醫療服務、休養康複、農耕體驗等服務,形成居住—養老—休閑—康複—醫療等功能完善的新産業。截至目前,外來定居新村民 70 戶,全村年接待康養人數超過 3 萬人次,獲得全國森林康養示範基地稱号。
(2)大力發展鄉村民宿度假産業
村集體把村内 60 戶 180 多間閑置房屋有償收回,重新進行規劃設計,外貌力圖凸顯山村風貌,内部更加注重現代舒适,用來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産業。同時對全村婦女進行家政服務培訓,每戶院落配有一名管家服務員,持證上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務标準》,嚴格落實民宿标準化服務,讓遊客感受家一般的溫暖。
(3)大力發展高标準農業旅遊産業
規範建設農家樂超過 100 戶,其中 10 家被評爲中國鄉村旅遊金牌農家樂,25 家被評爲山東省五星級或四星級農家樂。統一農家樂管理标準,制定行業規範,統一配送餐飲用具,達到省級農家樂衛生安全标準。突出家庭接待特色,遊客接待戶戶有“絕活”,在不同農家感受不同的休閑體驗氛圍,村民全員進行旅遊接待業務培訓,旅遊接待從戶戶“遊擊隊”轉變爲整村“正規軍”。
7. 運作模式
“中郝峪模式”: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爲重點,推動農産品生産、餐飲、醫療、教育等服務有機整合。建設美麗鄉村,着力于村容村貌整治、生态修複、特色挖掘以及合作社建設。同時進行集體資産股份制改革,鼓勵村民以土地、山林、資金、勞動力入股,創新出“公司運作 + 單體承包 + 全體村民入股”的運營模式。
做活“公司主導 + 村民入股”的統一運營管理模式:幽幽谷公司對村子進行統一開發、運營、管理和推廣。村民以田地、農家樂、餐館等入股運營公司,與公司利益緊密綁定,形成運營合力。一方面解決了中郝峪鄉村旅遊的服務标準、項目建設、品牌推廣等問題,另一方面帶動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在公司裏,村集體占 21% 的股份,剩下根據村民自有房産、果園、勞動力等各種資産價值配相應比例股份。除經營收入以外,每年獲得公司分紅。在經營上,公司統一負責村子的項目開發、運營和宣傳。公司統一運營分配客人,業戶隻負責搞好接待、服務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莊所有項目價格全部由公司統一制定、統一收費。
17、尹家峪
”田園綜合體模式“
1.地理坐标
“花落”素有“林果之鄉”“蜜桃之鄉”“長壽之鄉”的沂水縣泉莊鎮,山東臨沂尹家峪田園綜合體。
2.開發主體
臨沂城發集團;讀道文旅全程創意規劃
3.開發理念
“崮鄉田園美 沂蒙花盛開” 。齊魯大地鄉村振興的未來樣闆。更舒适的人居生活空間,向往的生活預演。“未來田園”尹家峪,在國人田園生活的理想與現代科技大發展背景下,是更超前的田園綜合體模式:有高新科技下更優質、健康、高效的農産;未來感的遊憩理念和設施,讓遊客得到更好的休憩;當地居民生活品質、收入、幸福感全面提升;三産融合更順暢、城鄉一體更緊密。規劃主要依托山水林田的優勢,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将尹家峪田園綜合體打造成長三角地區的農産品供應基地、休閑旅遊“後花園”和産業轉移“大後方”。
4.獲得榮譽
省級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齊魯樣闆。2020年尹家峪田園綜合體通過扶貧基金交付了2568萬元,實現了19萬戶32萬人脫貧。
“崮鄉田園美·沂蒙花盛開”尹家峪是首批山東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規劃面積38平方公裏,投資20億元,年可接待遊客200萬人次。
5.總體規劃
空間規劃“一心一廊三帶九區”,一心即入口服務中心,三帶爲入口服務帶、花田風光産業帶、崮上連廊旅遊帶,九區爲桃花潭水入口服務區、桃花溪谷核心區、科技農業種植區、林果農業種植區、崮上桃園種植區、創意農業種植區、七彩崮園觀光區、東漢崮景區、天上王城景區。核心場館五朵桃花造型綜合體已落地,分别爲快樂芒果、航空航天主題、魚菜共生、台灣風情、橘子布美學等高品質體驗館。并打造雲水間精品民宿和雲悅服務中心。尹家峪田園綜合體依托沂蒙山水踐行未來田園的樣闆,是齊魯大地最具影響力的農旅融合、景田一體、産村聯動的田園綜合體。
6.運作模式
(1)做市場,提煉品牌升級方法新招
尹家峪田園綜合體重視市場開發,将宣傳推廣貫穿始終,堅持用市場化思維運營整個項目,做好線上平台推廣、線下實地推廣、微信網站推廣、電視廣播推廣、産品包裝推廣,先後推出微信公衆号、頭條号、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台,制作《夢回崮鄉》微電影、《感恩尹家峪》、《親親你的酒窩》歌曲及MV、《走進尹家峪》和《臨沂·尹家峪田園綜合體》宣傳片
(2)“七化一體”,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
尹家峪田園綜合體重視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堅持社企一體、村社共興,用有機的标準生産高端農産品、用可追溯的手段控制質量、用管理企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用互聯網的思維營銷市場,走出一條土地股權化、生産有機化、質量可追溯化、經營電商化、管理企業化、扶貧精準化和農旅一體化“七化一體”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3)“企業+合作社+金融機構”,實踐多層分配收益模式
整合項目地20個村莊,人口2.3 萬,7100戶,貧困人口1000多人,約900戶,約4萬畝的農民桃園,進行社會化平台管理,實現社會化服務于農民,聯合金融機構對桃園進行投資,實現資本運作,改良提升現有桃子品種,做到一年四季有桃。對整合的桃園以企業、合作社、金融機構三方合作的模式進行統一管理、培訓,對鮮桃通過不同渠道(鮮果市場、深加工企業、網絡等)保底銷售,不流轉農民的土地,保障農民各項收入每年遞增,保障貧困戶穩定脫貧,在此基礎上做大做強桃産業,形成桃産業鏈的穩步發展。
18、竹泉村
“外部資金撬動模式”
1. 地理坐标
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北部,距縣城 12 公裏,距離臨沂市區約 65 公裏,約 1.5小時車程。
2. 村莊規模
村莊占地面積 1800 畝,包括竹泉村景區、紅石寨景區、桃花峪溶洞景區和原始森林景區等。
3. 開發主體
2007 年,青島龍騰集團确定獨資開發竹泉村,并決定投資 1.56 億元進行整體打造。
4. 開發理念
竹泉村在開發之初,秉承“先保護、後開發”的原則,确定了建設新村,騰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風貌系統,打造旅遊接待服務吸引核;新是指按照鄉村振興的标準并結合居民現代生活需求建設新村,安置村民。
竹泉村以沂蒙古村生态環境和民俗系統爲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顯著、泉鄉個性凸顯、竹鄉景觀誘人、農家風情留人的,融體驗、度假、休閑和觀光功能于一體的沂蒙山鄉綜合性旅居目的地。
5. 獲得榮譽
竹泉村于 2009 年被山東省旅遊局命名爲逍遙遊示範點、自駕遊示範點;2010 年被評爲國家 4A 級旅遊景區,2014 年,被農業部、住建部、原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榮譽稱号。2016 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6. 産業規劃
(1)發展鄉村生态旅遊業,引爆村莊發展
利用村莊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獨特沂蒙鄉村文化,開發具有沂蒙特色的鄉村休閑旅遊業。按照鄉村文化旅遊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閑内涵,開發生态旅遊業态,引導傳統農耕逐步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居度假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遊發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莊品牌
編制古村落保護開發規劃,強化村莊保護。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古村落民居、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礎上,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将曆史文化底蘊轉變爲具備生活體驗内容的特色文化村。挖掘沂蒙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打造成爲弘揚農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3)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深入推進标準化創建,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各類營銷宣傳渠道,推動生态文明建設,爲當地村民開拓新的收入增長點,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7. 運作模式
(1)實施政府指導、市場運作與村民自主有機結合的整體運作模式
青島龍騰集團作爲竹泉村投資開發的主體,決定了由市場主導的首要原則,開發、經營和管理均采取市場化運作。縣、鎮兩級政府分别成立旅遊開發建設指揮部,選派專人專崗,出台扶持政策,協調處理關系,解決制約因素。
(2)規劃先行,統籌兼顧景區的開發建設
秉承“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高起點規劃,将生态保護和地方曆史文化内涵的發掘作爲規劃的重點,堅持在傳承中發揚、在保護中開發。通過有效的開發,形成新舊兩個竹泉村,景觀相互映襯,功能互爲補充,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發展新模式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資源優勢,以古村生态和沂蒙民俗爲文化特色,大力開發鄉村休閑旅遊業态。推進“一古一新”兩個竹泉協調發展,古村保留原有風貌,打造成爲旅遊接待休閑産業聚集地,新村按照現代新生活标準,爲村民提供寬敞舒适的居住環境。村民利用宅院,發揮專長,圍繞“古村”開展旅遊生意。兩村和諧發展,村民安居樂業。這種超前的規劃理念、新穎的産品設計,多赢的開發方式被譽爲“竹泉模式”。
(4)以人爲本,生産、生活、生态和諧發展
一是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标準的規劃設計,對生活用電、自來水、路燈架設、路面硬化、水沖廁所、沼氣等設施進行統一的配套建設,并栽植綠化樹木,形成規劃整齊、環境整潔、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二是生态環境得到保護。确定控制區域,對控制區内地下水開采、礦産資源利用、植被保護等進行嚴格管理。在景區的精心管理下,村内竹林面積逐步擴大,品種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溝變成綠柳垂陰、魚蝦戲水的景觀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遊客的增多帶來了更多的信息,改變了村民的觀念。城市遊客的增多,使村民剩餘而零星的農副産品成爲商品,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商品意識,更增強了村民根據社會需求生産商品的意識
19、烏村
“一價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
1. 地理坐标
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國家 5A 級景區,距烏鎮西栅 500 米,緊靠京杭大運河,總面積 450 畝。
2. 村莊規模
村莊占地總面積 450 畝,原有 60 多戶人家,300 多名村民。
3. 開發主體
烏村由以陳向宏爲首的古鎮聯盟景區咨詢公司規劃、設計和管理,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投資管理。
4. 開發理念
借鑒了 Club Med 的“一價全包”國際度假理念,按照“體驗式的精品農莊”定位進行開發,強調在對鄉村原有肌理進行系統保護的基礎上,營造具有典型江南水鄉農耕文化傳統生活氛圍、适應現代人休閑度假的“烏托邦”。圍繞江南農耕村特點,導入酒店、餐飲、娛樂、休閑、親子、農耕活動等配套服務設施,烏村定位爲高端鄉村旅遊度假區,與西栅曆史街區聯袂互補。
5. 獲得榮譽
浙江省 2016 年度鄉村旅遊示範鄉(鎮)。
6. 産業規劃
圍繞江南農耕村落特點,布局精品農副種植加工區、農事活動體驗區、知青文化區、船文化區四大闆塊,完善“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接待服務設施,與西栅景區聯袂互補,成爲烏鎮目的地的新型旅遊度假目的地景區。
(1)美食
一小時蔬菜:鄉土味中晚餐,采用健康的“一小時蔬菜”,嚴格按照“當餐到達,當餐使用”的原則,形成“從采摘到上菜一小時”的特色。純正西餐:紅酒和各色雞尾酒配以牛排、意大利面。江南甜品:紅豆糊、桃膠雞頭米、桂花年糕、鵝頭頸、青團、貓耳朵……
(2)住宿
烏村将住宿細分爲不同組團單元,分别是漁家、磨坊、酒巷、竹屋、米倉、桃園及知青年代,組團的名稱與主題定位來源于村莊以前的生産小隊,目前共有客房 186 間。如漁家組團就是以公社化時期當地漁業生産小隊的生活元素爲主題而命名的。
(3)遊玩
每日提供蔬菜采摘、農耕深度體驗、各類農事活動、童玩天地、手工 DIY 等豐富的休閑體驗活動;在新建的活動中心、青墩、烏墩、碼頭等重點區域定期提供演藝、酒吧休閑、帳篷露營等活動。
7. 運作模式
(1)一價全包的套餐式體驗模式
颠覆傳統經營模式,烏村引入國際領先的一價全包套餐式體驗模式,打造了中國首個融“食住行遊購娛”活動爲一體的一站式的鄉村休閑度假項目,即打包食住行和 30多項免費體驗項目集中銷售。依托景區獨特優勢資源,将全村封閉起來,通過高門票限制人流,遊客隻需一張門票,即能享受全部服務。
(2)烏村運營另一大特色 CCO,即首席禮賓官
烏村 COO,即爲遊客提供面對面的近距離綜合服務,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集景區導遊和活動指導參與等服務爲一身的首席禮賓官。按照現有活動内容,烏村内 CCO的特色服務主要以引導遊客體驗民俗活動爲主。
毗鄰傳統大景區的鄉村振興,可以差異化地産品定位,做傳統景區的配套支撐甚至是對等互補,從而凸顯自己的價值,實現振興發展。
(未完待續......)
來源:搜狐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