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通讯员:李添智)夏末秋初,天光微亮,因为海域蒸发旺盛,空气湿度极高,加之昼夜温差影响,广西防城港海域的清晨时常被雾气笼罩。朦胧中,一艘渔船渐渐在视野中显露出来。“扶稳了,数据要盯好。”两道蓝色的身影在薄雾中时而向前眺望,时而低头记录着什么。
他们正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广西白龙核电项目部负责在海工区扫海的测量队员,只见测量队长黄伟伟正讲解着各种注意事项,而测量员齐国力则眼神死死“锁”在显示屏上,手紧抓在船侧,丝毫不敢放松。扫海,又名扫海测量,通过对施工海域进行面状测量,为码头建设提供海底地形数据,本是水工项目常规工作,但因施工海域半封闭海湾地理位置影响,局部阵风、涌浪多发,海上测量安全遭遇极大挑战。
“往左前方去,转弯弧度再平缓一些。”项目所在地可用船舶紧缺,渔船便成了海上测量的首选。但要想让“单薄的”渔船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保持平稳,船舶航行的方向、角度都极为重要。为此,黄伟伟会和船舶驾驶员实时沟通航行路线,保障扫海作业有序进行。但此时,黄伟伟依旧心事重重。原来,在扫海范围内有一片暗礁区,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最关键的是,在那里,哪怕处于水位最高点,大小渔船都会“搁浅”,甚至面临触礁事故的风险。“既然船上不行,那我们就下船测量。”为了确保安全,最低水位时,黄伟伟决定下水一试,现实情况却让他大吃一惊。“噗通”一声,黄伟伟试探性地从船上跳入水中,可刚一落地,海水便瞬间没过胸口,加之涌浪影响,连在水中站稳都极为困难。
“船上也不行,下水更危险,这可怎么办?”回到办公室,黄伟伟看着进展缓慢的测量数据,心中焦急万分。就在他心烦意乱地翻阅电脑资料时,消息弹窗关于九三阅兵式上无人装备的介绍视频瞬间引起了他的兴趣,特别是看到无人舰艇的时候,黄伟伟脑海中灵光一闪:“我们也可以用无人船进行水下测量嘛。”施工调度会上,黄伟伟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引发团队成员浓厚的兴趣。无人船既可以避免人员直接暴露在暗礁区的危险,又能灵活穿梭于狭窄礁缝之间,精准获取地形数据。可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新的难题就摆在了面前——项目部此前从未使用过无人船进行海上测量,既没有现成的设备,也缺乏操作经验。
“没有设备就协调,没有经验就学习!”黄伟伟拍板决定,立刻向公司申请调配无人测量船,并组织队员们开展紧急培训。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队员们围着无人船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软件反复钻研,齐国力更是把手册内容抄在笔记本上,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连吃饭时都在琢磨航线规划的技巧。三天后,无人测量船顺利运抵项目部,队员们像迎接“新战友”一样围着它转,迫不及待地想要“检阅”这位特殊帮手的实力。
可首次试航就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第一次让无人船在海面作业,黄伟伟紧盯显示屏的信号路线,时不时向远处张望。突然,显示屏上的信号“停滞不前”,任凭他如何转动操纵杆,信号依旧纹丝不动。黄伟伟心里“咯噔”一下,背后瞬间被汗水浸透。因为无论是遭遇深浅不一的礁石,亦或是毫无征兆的涌浪,翻船或损毁都只需一瞬间。就在这大家屏住呼吸的紧张时刻,屏幕上的信号又开始缓缓移动起来。“可能是刚才水太浅卡住了。”一旁的测量员朱庆升分析道。这次小插曲让黄伟伟更加谨慎,而小船仿佛渐渐适应了“新舞台”,在暗礁区灵巧地曲线穿梭。看到它带着实时数据完整归来,众人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项目团队决定乘胜追击,分批次将暗礁区的其余部位全部测探完毕,并及时将实时数据上报业主单位。“反馈来了,咱们扫海数据符合设计水深数据!”齐国力带来了最新的消息。断断续续共计五天,方圆三公里的扫海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得益于“双舟”的交替出击,用各自的优势接力前行,广西白龙核电项目部走好了海上施工的“第一步”,为后续防波堤推填打下坚实基础。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