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通讯员:张恒 杨鹏翔)“这片种啥啥不长的不毛之地,如今居然也成了玉米亩产可达400公斤的‘金色粮仓’。”利津县村民李大爷站在田梗上说道,笑意不自觉挂上了眼角。

中交一航局承建的东营市利津县盐碱地整治项目地处黄河三角洲,当地由于土壤盐碱化程度深、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差,地表常年白茫茫一片,被周边村民视为“白色沙漠”。项目盐碱地治理面积达2000亩,治理完成后将有效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地区粮食供应,对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之初,项目团队就连续15天扎根现场开展勘察,采集土壤样本200余份、监测地下水位变化300余次,在充分掌握地块“重盐碱、高水位、黏重土质”的特点后,邀请外部专家研讨,确定了“排盐+调理+养护”三步走的土地治理方法,誓要还当地一片丰收田。

“我们这就好比医院做手术,既要精准下刀,又要做好术后恢复。”项目经理刘亮介绍道。针对土壤盐分积聚问题,团队设计“网格化地下排盐系统”,在地表下1.2米处铺设透水管网,搭配碎石过滤层与防渗膜,通过水分毛细作用,将表层高浓度盐分引导至管网,再经抽排系统输送至场外处理池,形成“盐分收集-过滤-排出”闭环,期间,累计排出含盐废水1.2万立方米,相当于5个标准游泳池的体量,使土壤含盐量从初始的3.5%降至1%以下。

在“精准下刀”的同时,术后的“深度调理”必不可少。项目团队实施“大水漫灌+药剂改良”组合措施,分3轮次用淡水漫灌地块,每轮持续72小时,逐步稀释表层残留盐分,同时按每亩50公斤标准,将特制土壤改良剂与腐熟秸秆、有机肥混合施入,既中和土壤碱性,又提升土壤孔隙度,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条件。

然而,就在项目团队看着土壤盐碱度一点点降低的时候,2024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部分地块地表盐分出现了反弹。“不能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白费了,决不能前功尽弃。”工程部部长杨鹏翔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增加淡水灌溉频次、延长漫灌时间,3天内终于将盐分控制在安全范围,同年雨季,连续强降雨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排盐管网面临淤堵风险,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冒雨清理管网进水口杂物、检修抽排设备,确保排水系统全天运转,有效防范内涝与盐分倒灌。

经过8个月持续治理,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盐碱地的酸碱度从原来的9.2降到了7.8。眼看试种的时机已经成熟,项目团队划出了一块100亩的试验田,与农业专家共同研究后续种植作物品种。“第一次试种,大家的心都悬着,就怕不出苗。”刘亮回忆道。经过观察,盐碱地核心区域的常规农作物长势依然不佳,项目团队咨询专家后,立即改换了种植品种,核心区全部种植苜蓿、碱蓬等耐盐碱作物;在条件较好的试验田试种耐盐小麦、玉米,并建立“土壤监测-动态调整”养护机制,在地块内布设20个监测点,每周检测土壤含盐量、湿度、酸碱度,根据数据微调灌溉量与改良剂投放比例,避免盐分反弹。

当改良地块里油绿的麦苗钻出板结的土层时,整个项目团队沸腾了,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已覆盖连片嫩绿。观望的周边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到治理中来:“我家那块碱场子,今年也给改了吧!”“算我一个,出工出力,随叫随到!”……

2025年秋季,项目团队统计试验田收成,苜蓿、碱蓬亩产达800公斤,耐盐小麦亩产突破300公斤,远超预期。“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样板,总结经验并优化升级,增加整治面积,同时引入耐盐碱经济作物种植,如油葵、甜高粱,联动当地合作社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真正让盐碱地变成‘聚宝盆’。”刘亮满怀信心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