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在耒阳市哲桥镇,一条百米土路因雨季积水成为村民出行的痛点。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华中钰锔储煤基地项目部得知后,迅速组织施工队伍,用三天时间将泥泞小路改造为平整水泥路。这一行动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企业与当地社区情感联结的缩影。
项目部经理吴致宏在接到镇政府反映后,立即调配挖机与工人投入施工。八名工人轮班作业,管理人员现场协调,确保工程高效推进。当地村民从最初围观到主动端茶送水,体现了群众对修路迫切需求的共鸣。这种响应速度与耒阳市近年来推动的农村道路改造政策一脉相承——例如永济镇大众村通过铺设柏油路,将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整合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修路仅是起点,项目部的“蓝马甲”志愿者团队进一步将帮扶常态化。他们定期为养老福利中心检修电路、安装防滑设施,并在雨季开展防汛宣传,帮助村民排查住房安全隐患。这种模式与耒阳市“平安福”安全文化中“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守护”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将临时援助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共建。
一条百米道路的硬化,直接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困境。而更深远的是,它如同耒阳多地道路建设的缩影:彭桥社区通过修建“爱心路”保障学生安全通行;大义镇借助乡贤集资修建的沿河公路,串联起旅游与产业发展的脉络。这些案例共同证明,道路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是凝聚人心、激活乡村的关键纽带。
当项目部的皮卡车平稳驶过新路,载着月饼前往养老中心时,道路已超越物理通行的范畴,成为传递温情的通道。这种“修路+帮扶”的模式,与耒阳市“十四五”交通规划中“以路兴产、以路促游”的宏观布局形成呼应。从泥泞土路到水泥硬化,从单向援助到双向互动,耒阳的实践表明:真正的乡村振兴,既需要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情温度的“软连接”。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