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试验检测中心院内已亮起灯火。海棠树下掠过匆匆脚步,一场由“双随机”突击检查引发的无声战役正在这里上演。天津市交通运输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的通知如一道无声军令,让检测中心进入全天候备战状态。设备、资料、人员,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守护精准的防线。

设备管理员王莹在清晨六点接到紧急电话:水泥养护室恒温水箱温度异常。赶到现场时,显示屏上的18.4℃数字格外刺眼,低于标准0.6℃意味着箱内水泥试件可能失效。拆开设备后,她发现加热管与温控探头被水垢包裹。面对厂家“三天后维修”的回复,王莹选择亲自攻坚:转移试件、酸洗除垢、校准温度,最终将系统恢复至20±1℃的精准区间。她贴在控制器上的“已复检”绿签,是设备阵地的第一枚勋章。

资料员王曦倩在整理年度检测报告时,发现“养护温度”栏的墨点遮盖了单位符号。她没有放任微小异常,而是用刀片小心刮擦墨点,还原“℃”标识,并联合技术组核实数据、双签确认。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应对“双随机”检查的关键,唯有每份记录都经得起放大镜审视,才能守住检测公信力的生命线。

新员工贾霖博在胶砂流动性试验中连续失误,组长郭玲玲示范时以“端粥不洒”比喻操作要领:“专家考察的不是完美,而是对标准的敬畏。”随着“提模如抽丝”的指导,贾霖博逐渐掌握节奏。这场“导师带徒”的现场教学,实则是将“眼中没有‘差不多’”的职业基因注入新生代血液。

当夜幕降临,检测中心的灯光仍如星辰般亮起。这里的“守塔”没有惊涛骇浪,却需以毫米级的精度对抗偏差,用恒温水箱的稳定、报告墨点的修正、操作手势的锤炼,构筑起质量安全的隐形长城。正如海上守塔人用孤灯指引航船,这群试验者以精准为灯塔,守护着工程质量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