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去年三月,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机械施工分公司组建泵车运维团队,负责平陆运河企石枢纽的混凝土浇筑任务。面对特殊级配混凝土颗粒度大、连续作业时间长导致的配件高损耗难题,团队开启了一场围绕S阀、过渡套等核心部件的降本增效攻坚。
技术专题会上,党支部副书记李武帅强调要充分运用好“拉单列表-解剖麻雀-销项管理”三大工作法。团队梳理易耗件清单后,锁定单价约6500元的S阀,其腹部与端部局部磨损曾是整体更换的主因。二级技术专家付振涛提出“局部修复+精度校准”方案,通过胀焊技术修复密封面并加装耐磨套。经验丰富的电焊工张延民通过控制焊接温度,成功避免S阀变形,使修复成本降至新阀的1/5,且可循环使用2-3次。这一创新将设备出勤率提升8%,单台泵车月均浇筑量达6200立方米。
团队发现过渡套的失效会连锁导致眼睛板、切割环寿命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为此建立“定期检查+工况适配”机制,根据泵送方量明确过渡套2-2.5个月的更换周期,使关联部件寿命延长至2.5倍,同时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该实践与泵车管理制度中“定期检查易损件”的要求高度契合。
通过S阀局部修复与过渡套预防性更换的双重措施,团队不仅降低配件采购频次,更实现维修成本环比下降34%。队长寇承山在运维群中分享的“满月”浇筑数据,成为精益管理的最佳注脚。正如李武帅所言:“过紧日子不是压缩投入,而是通过技术优化释放长期效益。”
泵车配件成本控制需结合设备特性与施工场景。例如,对于输送压力要求高的工程,需优先保障S阀等核心部件的密封性;而通过预防性维护延长过渡套等二级部件寿命,可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连锁损耗。这种从被动更换到主动干预的模式,为工程机械运维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