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当“天津市模范集体”的奖牌在“一航津泰”船舱内熠熠生辉时,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船舶分公司“一航津泰”船长董卫钊的感慨溢于言表:“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文化认同将所有人凝聚成一股绳。”这艘参与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的4000吨级起重船,其荣耀不仅源于技术实力,更扎根于团队的精神纽带。

去年9月,船舶在浙江舟山海域作业时,团队氛围曾令人担忧。新入职的水手佟春宇对24小时待命的海上生活难以适应,从各船调派的老船员们也因天气炎热而士气低落。吊装作业时,生涩的配合让效率大打折扣。董卫钊敏锐洞察到核心问题:成员间缺乏共同的精神认同,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一次作业结束后,董卫钊在甲板上开启首次“文化讲堂”。他从港珠澳大桥的攻坚故事讲到“全国优秀海员”称号的来之不易,船员们注视船舶的目光逐渐从陌生转为炽热。当晚,新人佟春宇主动敲响船长室的门,希望聆听更多船舶故事。此后,“甲板文化讲堂”成为每周固定活动,老船员们也纷纷分享经历,在故事交流中消融隔阂。

董卫钊向公司申请添置跑步机、书架和制冷设备,在有限空间打造出健身房、书屋和纳凉室。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船舱里笑声增多,用餐时主动交流、休息时共同健身成为常态。同时,他推行“师徒结对”机制,定期轮换组合以促进跨岗位理解,并每月组织台风、设备故障等应急预案演练,使团队协作日益纯熟。

今年4月,船舶从舟山航行至营口途中遭遇风暴。董卫钊启动应急预案后,船员们仅用20分钟便完成全部设备加固,船舶稳稳抵御风浪。这次成功印证了文化建设的价值,当成员从“心往一处想”升华为“劲往一处使”,即便面对自然伟力,团队也能展现出精密仪器般的协调性。

如今,“一航津泰”正参与营口港原油码头建设。在董卫钊看来,设备会老化、技术会迭代,但文化认同能代代相传,这才是“精兵强舰”的真正基石。这艘钢铁巨鲸的故事证明,在超级工程背后,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人文精神的深耕,当一艘船成为精神载体,它便能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