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在渤海湾畔,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港煤炭码头五期工程的智能生产指挥中心内,调度长闫建涛清晨便开始通过三维立体模型监控施工进展。这座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的扩容工程,正以智慧建造技术诠释“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新内涵。

项目现场,18座储煤筒仓的BIM模型实时映射物理进度,码头沉桩数据动态更新。智能平台将红色计划线与绿色完成线同步呈现,实现进度可视化管理。与此同时,通过整合无人机巡航、智能监控与现场管理,形成360度无死角的安全监督网络。安管员王文杰演示了系统如何自动推送隐患信息,使1号灌注桩机灭火器被遮挡等问题得以快速闭环处理。

该工程通过构建“智慧大脑”,打通了从煤炭产地、铁路运输到目的港的全链条数据。调度员可提前获取上游矿区装车信息及未来3天到港船舶动态,科学制定作业计划。这种协同模式显著压缩了非作业时间,使翻车机每小时卸煤量达8000吨,装船效率提升25%。系统还集成劳资管理功能,通过闸机打卡与总包代发制度保障工资发放透明,维护劳动者权益。

作为全国最大煤炭下水港的扩容项目,五期工程新增4个7万吨级泊位,预计年通过能力提升5310万吨。项目秉持“绿色、智慧、高效”理念,创新采用筒仓群储煤与双侧靠泊工艺,从源头实施煤尘治理,其翻车机本质抑尘技术使粉尘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克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这些实践为传统散货港口转型升级提供了“黄骅港方案”。

通过智能排产算法与全流程自动化系统,黄骅港正将总书记“加强港口能力建设”的指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座肩负国家能源运输战略任务的港口,以数据为纽带连接起煤炭产运销各环节,正在渤海之滨书写着现代化大港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