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近日,三亚市吉阳区团委的一封表扬信送至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海南项目部,字里行间记录着台风“剑鱼”过境后的一幕:13级狂风撕扯城市,古榕倒伏、广告牌碎裂,断电断网让岭仔村陷入停滞,而一群身着“中交蓝”的志愿者,成为撕裂阴霾的第一缕光。
台风过后,岭仔村榕树路被断木彻底封锁,救援通道中断。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海南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成志愿小队奔赴现场。面对横亘路中的巨型树干,队员采取“人链战术”分工协作:三人持油锯分段切割,木屑混着汗水飞溅;五人合力搬运树干,口号声与锯木声交织;两人疏导交通、警示风险。数小时后,吉阳兆龙北路恢复通行,清运车辆载走的断枝堆成小山,见证了团队与灾痕的硬仗。
志愿者的任务不止于路面清理。倒木压电线、残枝悬空等隐患遍布街巷,他们同步展开“隐患扫描”:对悬空树杈进行专业修剪,对压线树木联合电力部门抢修并设置警示标志。这种“清障+排险”的双重行动,体现了项目团队一贯的风险防控意识,正如其在博鳌河道治理中既清淤又固堤的逻辑,将短期应急与长期安全结合。
“中交蓝”的身影从未局限于工地。此次救援与海南项目部多年践行的“全岛经营”理念一脉相承:从博鳌论坛配套工程的高效履约,到排塘公园生态治理的创新技术,团队始终将“融入地方、服务民生”作为核心目标。台风后的救援,正是这种责任的自然延伸,当建筑者化身守护者,工程企业的专业力便转化为社会韧性。
如今,吉阳区倒伏的古榕已抽新芽,而“中交蓝”仍穿梭于城市需要之处。这场救援不仅打通了道路,更加固了社区信任。正如项目部在海南多年深耕的启示:真正的建设从不限于混凝土与钢筋,而是于危机中显担当、于平凡处见温度的行动。当中交一航志愿者的蓝色工装与劫后新绿交织,一座城市的复苏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