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清晨五点半,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码头项目部食堂已亮起灯火。逯志刚师傅揉着面团,海风裹挟咸湿气息穿堂而过,这位黄土高原出生的厨师,正用锅铲丈量着东南沿海的风土。

初次走进莆田菜市场,逯师傅对红苋菜、地瓜叶等陌生食材充满好奇。清炒地瓜叶的本地做法让他灵机一动,撒上山西老陈醋、蒜末辣椒爆炒,成品瞬间被员工抢空。一位本地同事赞叹:“逯叔,你这做法比传统风味还带劲!”此后,蚵仔煎、荔枝肉等闽菜被他巧妙融入食堂菜单,甚至开发出“醋香炝肉”这类融合菜,用味觉消弭着南北饮食文化隔阂。

逯师傅的探索不止于灶台。他常与年轻职工穿行莆阳小巷,看木槌捶打扁食馅料,追妈祖巡游的鞭炮红雨;轮休时集体登山观日出,深夜自学萨克斯曲调。项目部财务员透露:“逯叔练萨克斯时,连窗外海浪声都打着拍子!”这些经历让他感悟:融入一方水土,需用好奇心作罗盘。

如今,逯师傅的食堂已成项目部的文化驿站。莆仙戏的唱词他虽听不懂,却能通过演员的水袖翻飞猜剧情;萨克斯练习声与潮汐共鸣,见证着建设者将他乡活成故乡的柔软瞬间。正如他常说:“食材无界,人情更无界,锅里的烟火气,烧的是四海一家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