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十二项目部天津港海嘉汽车码头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材料调价的谈判正紧张进行。当对方提及成本压力时,预算员陈玙并未回避,而是镇定地翻开合同,指向明确的责任条款:“特殊时期的调差机制已白纸黑字列明,我们可以逐项核对。”她的从容源于对规则的熟稔——在天津港这片年出口数万辆汽车的热土上,精准的成本控制如同码头作业的轨道,确保巨轮平稳航行。
成本管理部的办公区有一面独特的“故事墙”:五彩斑斓的冰箱贴拼出天南海北的印记,从美食地标到经典动漫人物,无声诉说着团队成员的足迹与情怀。
“这是我们的情绪缓冲带,”陈玙解释道,“累时看一眼,就像按下暂停键,重新充电。”这种细微的人文关怀,与天津港持续推进的生态修复工程异曲同工——前者软化高压工作的棱角,后者将硬质海岸转化为亲水空间,共同诠释着刚性秩序与柔性温度的平衡之道。
在防波堤工程结算审计中,陈玙曾面对千万级别的审减金额。她彻夜梳理水工定额资料,构建起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最终成功挽回损失。她以合同为盾、数据为矛,通过多轮博弈守住利润底线,成本管理者在合规框架内挖掘每一分价值。
像陈玙这样的青年建设者,正是企业活力的缩影。他们或许不直接操作巨型吊机或指挥船舶停泊,却通过核算钢筋损耗、优化施工方案等“微观操作”,将降本增效注入工程血脉。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思维,与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同频共振,成本管控者正用专业与韧性,筑牢发展的隐形基石。
冰箱贴墙的斑斓色彩与合同条款的墨迹交织,勾勒出新一代工程人的群像。他们既懂得用数据说话,也珍视精神栖息之地。在不断演变的舞台上,正是这些日常中的坚守与巧思,让冷硬的数字焕发出人文光彩,驱动着企业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