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 初至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毛塔项目部的飞鸿,面对繁琐的采购文件与商务谈判,曾感到无所适从。尽管他有在中国留学的背景,但实战中的专业术语和流程仍让他压力倍增。这时,经验丰富的物资员吴军军接下了指导他的责任。一次拜访供应商时,飞鸿因紧张将“久仰”误说成“饿了吗”,吴军军不仅巧妙圆场,还鼓励他“不怕说错,就怕不说”,让飞鸿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拾信心。
真正的考验发生在一次密封胶比价任务中。飞鸿因难以区分产品参数,竟将三种胶体挤在纸板上带回办公室,导致刺鼻气味弥漫。吴军军并未指责,而是拿来产品手册逐一讲解。那个午后,阳光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飞鸿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细节,更是来自导师的耐心与信任。此后,飞鸿逐渐敢于独立工作,甚至能穿梭于建材市场为企业争取最优价格。
一次与第三国供应商的深夜电话会议,成为飞鸿蜕变的契机。面对对方浓重口音和快语速,飞鸿在关键条款沟通中卡壳。吴军军悄然递来一张写有关键词的纸条,并在聊天框中同步辅助说明。双线支持下,会议最终成功推进。会后,吴军军轻拍飞鸿肩膀的一句“你可以的”,让他感受到背后的坚实后盾。
尽管未曾举行拜师仪式,飞鸿心中早已将吴军军视为真正的导师。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并主动帮助新加入的属地员工。他说:“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传递信任。”这种跨越国界的师徒情谊,正如中毛两国在友谊港、友谊医院等项目中积淀的合作精神,在具体而微的日常工作中生根发芽,延续着“硬联通”背后的“心联通”。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