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3日电(通讯员:张扬)近日,社会活动家杨文彬与中经联舆情委信息宣传部副部长汪一鸣一行赴宁波市北仑区开展基层调研,将目光聚焦外来建设者的生存发展与城市融入现状。此次调研以丽水庆元籍创业者吴高付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为鲜活样本,既解码了北仑区成为外来群体“逐梦热土”的深层逻辑,更以小见大,映照出“人民至上”理念在基层治理与民生实践中的扎实落地。

回溯1996年,彼时仍以种植香菇为生的吴高付,受“宁波机会多”的老乡嘱托,从丽水庆元辗转来到北仑。初到之时,他既无本地人脉,亦无专业技艺,小学一年级的学历更让他在城市立足中步履维艰。从踩着黄包车穿梭街巷,到摆地摊维系生计,再到如今运营靓家酒店,吴高付的每一步都浸透着超乎常人的艰辛——不到五十岁的年纪,因常年超负荷打拼,无家族遗传史的他已患糖尿病十余年,并发症更迫使心脏植入5个支架,身体的透支成为他奋斗路上的“勋章”。
即便身负上千万负债,经营宾馆十余年来,吴高付从未想过转型;面对员工与朋友,他始终以微笑相待,将“踏踏实实做好手头事”作为人生信条。“北仑是我扬帆起航的地方,这辈子就想留在这里,为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的话语朴素却真挚,道出了千万外来建设者对城市的归属感,更折射出北仑区对奋斗者的包容与滋养——正是这片土地提供的发展机遇,让普通个体的梦想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调研中,社会活动家杨文彬的表态直指民生工作的核心要义:“为人民服务绝非口号,群众事无小事,政策执行当有温度。”他强调,公职人员需以“人民公仆”的定位,主动帮助群众理解政策、灵活调整执行方式,避免让群众陷入困境,这既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更是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命的必然要求。这番话不仅是对基层工作的提醒,更与吴高付的奋斗故事形成呼应——当城市以“人民至上”为导向,给予建设者尊重与机会,个体的坚守才能汇聚成城市发展的动能。
从吴高付的“北仑情结”,到调研团队对民生痛点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北仑区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增速,更需要民生的温度;唯有将外来建设者的需求纳入治理考量,让每一份奋斗都能收获认可、每一份坚守都能拥有归属,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愿景,这亦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核心密码。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