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2日电(通讯员:任鹏宇)沿着东高西低的地形脉络,一座现代化中医院在长春市二道区拔地而起,舒展成形,静静地嵌入这座城市的肌理。清晨的阳光洒在主楼优美的弧形立面上,线条清晰,质感温润。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中医院项目质量总监聂海成像往常一样沿着内部道路缓步巡视,目光缓缓掠过整栋建筑。他轻轻点头:“这座医院,是我们一砖一瓦、从内到外精雕细琢出来的。”

项目地块长宽比达到4:1,呈狭长走向,形如“一条带子”,施工场地局促,展开作业难度较大。北侧9米处紧邻物流园区,西侧23米便是防洪渠,基坑支护条件十分复杂。为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确保施工安全,项目团队与设计单位沟通后,决定在北侧和西侧全线采用支护桩施工,其余两侧则采用支护桩与放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化支护方案,硬是“抠”出了852平米的可用作业面,大大提升了场地利用率,为后续基坑土方开挖与结构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和操作空间。安全总监刘金龙笑着回忆:“那阵子,大家真是拿着放大镜看图纸,一厘米都不敢浪费。”

医院主体结构地下两层,东西长183米、南北宽63米,空间开阔、跨度较大,施工面复杂,一旦防水处理不到位,后患无穷。“许多项目采用常规卷材防水材料,铺设后接缝较多,容易出现渗漏问题。”聂海成介绍道,“我们项目设计之初便采用的是 CPS 复合防水材料,先喷涂现制底部胶,再铺设增强抗裂胎基布,最后喷涂现制面部胶,三道工序层层闭合,最终形成一体化、无缝隙的防水保护层。”这一新工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防水施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了96.4%。凭借该项技术创新,团队成功攻克地下空间防水难题,并荣获国家级QC成果奖。

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异形结构的施工困难远超预期。“设计图纸一出来,我们就开始头疼。”技术员雒存荣回忆道。医院主体建筑整体呈Z字形结构,4至10层每层均设置有四周贯通的不规则挑檐,最宽处悬挑达1.5米,最窄处仅有0.3米,且各层挑空位置均为错位布置,结构形态层层不同。“不仅有弧线,还有多层不规则挑檐结构,常规脚手架根本无法满足施工条件。”

为此,项目团队进行了多轮技术论证与外部调研。聂海成提出:“南方不少项目采用的‘盘扣式脚手架’,标准化高、灵活性强,很适合这种异形结构。”最终,全场大胆采用盘扣式脚手架方案,成为长春地区房建项目中大规模推广该方案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套新型脚手架为异形结构施工提供了可靠稳定的“骨架”,在确保结构强度更高的同时,搭设效率也增加约50%。随着项目施工节奏稳步推进,该方案也在长春地区多个房建项目中被借鉴推广。

二次结构施工阶段,墙体的垂直平整度与开裂控制成为质量把控的重点。质量员赵虹达进行了数十次测量、试砌与数据对比,提出以“专用胶泥砌筑+双面挂线”替代传统砂浆砌筑方案。他指出:“该工艺施工精度更高、变形更小,能有效减少后期墙体开裂的问题。”经过实际测试,该工艺使墙体垂直度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墙体稳定性明显增强。配合使用专用胶泥,墙面线条笔直、表面平整,成品观感度与实测指标双双优良。“验收时,没有出现一例墙体开裂,真正实现了'一次成优’!”聂海成笑着说。

如今,中医院的医疗服务正从图纸、画册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区域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承载了中医药文化、民生温度与时代精神。从深埋地下的支护,到层层起立的主体结构,再到精工细作的砌筑收口等,建设者们绷紧质量控制的“一口气”,以匠心扎实筑好医院“筋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