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法治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加强法治建设,对于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法治建设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强调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它要求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保障法律严格执行;完善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法治实施提供支撑。
从国家层面看,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能够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与稳定性。从社会层面讲,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法律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统一标准,保障社会成员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公民而言,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每一次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不断涌现,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滞后性。部分法律条文表述模糊,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理解分歧,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执法与司法环节存在不足。在执法领域,个别执法人员法治意识淡薄,存在执法不规范、随意性大等问题,损害政府公信力。司法方面,司法责任制落实有待加强,司法干预现象尚未完全杜绝,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再有全民法治意识参差不齐。虽然普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国地缘情况复杂,仍有部分群众法治观念薄弱,遇到问题时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法治思维不足,决策过程中存在忽视法律程序、以权代法的现象。
在探索法治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新兴领域立法进程。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法律质量,确保法律能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法治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全过程的监督,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对执法违法行为严肃追责,确保执法公正、文明、规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司法公正。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明确司法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减少司法干预,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推进司法公开,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司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增强司法公信力,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全民法治观念。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
新时代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面对当前法治建设中的挑战,我们应从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执法司法、增强法治意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