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謝壽球先生在健豐堂康養會場上陽氣十足緻辭
共工新聞社香港4月2日電(特約記者:藍婷/ 發自南甯) 桃花欲發杏花謝,細雨斜風三月三。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壽球先生一行,應邀參加2025年廣西武鳴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在健豐堂康養會場上,謝壽球先生作了陽氣十足的緻辭,他從駱越稻作祭祀文化的高度揭示了三月三歌圩的關鍵詞和文化密碼。他指出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文化标志,而是所有駱越後裔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它是由稻作生産力發展形成的理念和民俗,唱歌等民俗文化隻是它的表層文化,祈求稻作豐收和人口增長的祭祀文化才是它的深層次文化,它的關鍵詞和文化密碼隻有兩個字:“提陽”,也可以說是“健”和“豐”。
圖片說明:武鳴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健豐堂康養會場
謝壽球先生認爲,稻作文明的開創是駱越民族對世界文明最重大的貢獻。調開生産力談文化是無法解釋文化和民俗的。爲了發展稻作生産,駱越人創造了孔夫子命名爲“鳥曆”的太陽曆,也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産“幹支紀年法”。《黃帝内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度百歲乃去”。這“陰陽”“術數”就是指曆法。爲了稻作豐收,古駱越人特别重視“傩祭”,稻季生産周期的每一個月都選取陽中至陽的第一個馬日(午日)來祭祀,認爲這樣祭祀才能獲得最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之“端午”祭祀。
圖片說明:當地前來品鑒和購買的群衆絡繹不絕
謝壽球先生強調,古駱越人以三爲陽,爲大。三月初三是陽之至陽的日子,爲了固定祭祀日,因此不選第一個馬日祭祀而是選取三月初三祭祀。這就是三月三歌圩節的來曆。但是現在許多民族還保留着古老的第一個馬日祭祀的習俗。三月三的活動一切都圍繞“提陽”來進行,祭祀是爲了提陽,唱歌也是爲了提陽,吃五色糯米飯也是爲了提陽,歸根結底是爲了稻作豐收和人的健康,因此也可以說是爲了“健”和“豐”。“提陽”是駱越後裔民族三月三歌圩的文化密碼。
責編 華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