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19日电(通讯员 赵慧、邵高明)“俯瞰星光岛,一览小珠山,来到这座大楼,足以将青岛的山海美景尽收眼底。”站在中交青岛总部基地项目99.9米高的D1号楼顶部,中交一航局项目负责人张立旭真切感受到了“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

未来将打造为高端写字楼的中交青岛总部基地项目,北靠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南侧与星光岛、珊瑚贝桥等一众景点毗邻,如同灵山湾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为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注入蓬勃动力。与此同时,作为装配率达53%的高层建筑,项目同样也是滨海绿色施工的典范。如何在周边遍布居民生活区、学校和景区的条件下,建设“家门口的”写字楼,成了项目团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从第3层开始,一直到29层,我们都需要安装桁架预制板,就像是玩积木游戏一样。”为了缓解团队成员的紧张情绪,项目施工例会上,张立旭开玩笑道。但实际上,项目团队需要面临的,是26层楼、每层124块桁架预制板的安装任务,看似简单的积木游戏,却需将百十块“零件”拼合成面积近1366平方米的整体。“我们平时玩积木,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对着参考图,另一种则是给零件编号。”听到同事的想法,技术主办王毅脑海中灵光一闪。考虑到塔吊司机不可能边看图纸边作业,王毅提出了他的建议。“我们不妨也给这些预制板编个号,方便快速确定位置。”过程中,管理人员作为“智慧大脑”负责定位指挥,信号工作为“神经网络”负责传递位置信息和地面定位,而塔吊司机则化身“操作手”,听取指令精准安装,多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过一番风暴,项目团队最终确立了编号吊装方案。

说干就干。看着首批入场的预制板,技术主办王毅仔细核对预制板编号和设计图纸。“快,这边准备好,可以起吊了!”随着王毅的一声令下,现场工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一场精密协作的“吊装大战”正式打响。“1号在西北角。”确定吊装位置后,王毅立即带着信号工、吊装工人到吊装区域旁站。“老李,吊装到西北角。”信号工通过对讲机告诉塔吊司机。只见1号预制板按照预定的轨迹缓缓吊起,向着 D1号楼的西北角挪动。地面上,信号工目不转睛地盯着预制板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通过无线电时刻向塔吊司机传递着方位和距离信息:“再往左一点,慢点,好,停!”随着首块预制板的“对号入座”,旁站的王毅迅速上前,仔细检查预制板与主体结构的契合度,确保分毫不差。在他的指挥下,工人们迅速用临时支撑将预制板固定,防止其在后续作业中发生位移。

随着第一块预制板吊装区域确定后,得益于“对号入座”的思路,现场施工越来越熟练,每层预制板的安装效率由原来的两天一层缩减为一天一层。

欲速则不达。“预制板除了要精准吊装,更要仔细核对预留水电安装洞口,一旦预留洞口预制出现问题,后续将无法调整。”看着吊装效率如此之高,张立旭不禁担忧起来。D1号楼每层有24个房间,管线穿插复杂,个别预制板上有很多洞口。预制场虽按照图纸预留洞口,但批量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定位偏差,就会导致整批预制构件报废。“预制场那边就由我负责盯控吧。”技术责任人王耀勋主动请缨,每天带队在预制板还未浇筑成型前,依据图纸对预留洞口定位及数量进行核对,有效降低后续预制误差、偏差。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在项目前后方通力配合下,预制板如搭积木般层层堆叠攀升,并按期完成了项目竣工验收任务。

如今,站在直插云霄的D1号楼前,张立旭的脸上满是自豪。随着项目投入使用,其先进的装配式工艺和高效的绿色施工模式,将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描绘出灵山湾畔这座滨海新城更加绚丽的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