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5月19日电(通讯员 于航)“填鸭式、引导式、实训式、验收考试式……老石,你这带个徒弟怎么一套一套的。”“哈哈,山人自有妙计。”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淄博高新区中德学校项目办公室里,看着安装总工石宝强为徒弟高特量身定制的培养清单,项目负责人李鹏好奇地问道。

说起导师带徒,每一名师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有的是以现场为师,注重学中干、干中学;有的则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积累,从施工图纸入手,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对于石宝强而言,面对技术主办高特这位刚毕业不到一年的00后徒弟,他也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秘诀。

“你看,这上面的计划可不是我随便写的,都是根据高特的实际情况和项目需求来定的。”李鹏仔细看了看清单,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各种学习任务和时间节点,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到现场实操,再到管理经验的积累,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填鸭式,可不只是死记硬背。”石宝强解释道,高特刚毕业,理论知识虽然学了不少,但实践经验几乎为零。所以一开始,石宝强就决定把项目中用到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像压缩饼干一样进行集中灌输。“比如施工图纸的解读、材料的性能和使用,这些基础知识必须先让他掌握牢固。”徒弟每天总结、师父每天检查,师父每周讲一课、徒弟每月考一次试。经过1个月的磨合,石宝强渐渐发现徒弟对专业知识有点吸收不了,在现场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不过,光靠填鸭式肯定不行。”石宝强继续说道,“接下来就是引导式。我会让他带着之前学习的规范自主去现场对比、发现问题。”话刚说完,办公室门口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说曹操,曹操就到了。”石宝强笑道。“师父,竖井风管施工空间太小了,根本没法进行整体吊装,该怎么办啊?”刚从3号楼施工现场一路赶回来,高特气喘吁吁地向石宝强反映着手机里拍摄的问题。

“你有什么解决办法?”石宝强并没有选择直接告诉高特解决方案。“师父,我觉得可以改为人工分段分层拼接吊装,但这样会增加人工成本。”高特一边翻阅笔记本上的学习笔记,一边小心翼翼地说。整体吊装和拼接吊装各有利弊。如果继续采用整体吊装,风管很可能被卡在中间,影响施工质量。想到这里,石宝强继续追问:“如果出现方案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该怎么处理?”“需要修改施工技术方案,重新进行技术交底,再组织施工。”在两人的问答中,高特懂得了学习规范和现场实践的重要性。

“这样一来,还真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一旁观察的李鹏补充道。“没错。”石宝强笑着点头,“而且,引导式还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毕竟,年轻人嘛,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他们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那实训式呢?”李鹏好奇地问。“实训式是整个培养计划的核心环节。”石宝强语气加重。理论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也是纸上谈兵。于是,石宝强便和徒弟每天进行现场实践。“如果按图施工的话,消防水管和通风管会挤占主路径,吊顶标高会比图纸低20厘米!”在图书馆负一层,高特发现了施工问题。“图纸是骨架,现场丈量才是血肉!”在现场监督的石宝强点醒了高特。日常学习的规范条文,早已化为高特的肌肉记忆,高特立马拿出卷尺反复丈量,在地上点点画画,“师父,我建议对图纸进行优化,把消防水管南移80公分,通风管贴梁底走,这样就不会因为管道堆积而影响施工了。”看着镇定自如的徒弟,石宝强会心一笑。

春日的淄博一片忙碌景象,夕阳将师徒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在工具碰撞的叮当声中,新的管道走向在图纸上蜿蜒如琴弦,师徒两人影子也交织成了传承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