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木蹊說(ID:Muxi_talk)
作者:木蹊
很多人都對腐敗有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覺得越是富裕的地方,貪污空間越大。
實際上,這和現實是相反的。
10月11日,《人民法院報》整版刊發一則關于李傳良的貪腐案公告,刷新了許多人的認知。
爲什麽是整版?因爲他的房産數量,多到幾萬個字都寫不完。
根據公告顯示,李傳良案涉案資産超31億元人民币。
扣押、凍結資金大概在14億,查封房産1021處,查封土地、灘塗27宗,查封林地8宗,扣押汽車38輛,扣押機械設備10台(套),凍結涉案人18家公司股權。
這位大員是什麽來頭,怎麽那麽頂?
再看看他的履曆,更震驚了:1963年出生于黑龍江省雞西市,曾任雞西市财政局局長、雞西市副市長、鶴崗市副市長。
四五線地級市的副市長,職階還沒有胡姓時事評論員高呢。
鶴崗,網上都知道的,幾萬塊錢就能買套房。
2023年全市GDP不過383.6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過28712元。
李副市長的贓款,能給全市10多萬老百姓發上一整年的收入。
經濟如此落後,職位還不是正職,竟能貪污那麽多贓款。
也難怪雞西和鶴崗财政緊張了,也難怪民衆說發展經濟難了。
感情,是肥了李副市長。
要車有車,38輛車,每天都開不重樣的。
1000多套房,都是整棟樓整棟樓的買。
土地、灘塗27宗,林地8宗,機械設備10台,18家公司股權……《智取威虎山》裏的“座山雕”都沒那麽富裕吧?
那麽現在能把李傳良規起來要他吐贓款嗎?
對不起,也不知道他用的什麽方法,在境外買了小房子,并把巨額資金轉移到了國外,最後人也逃到了國外,至今未能抓獲。
按照法院的公告,目前隻扣押、凍結了14億資金,這意味着還有十幾億被李傳良給搞走了。
那麽問題來了,爲什麽在不怎麽富裕的地方,他還能撈到那麽多的油水呢?
這就是法治和經濟之間微妙的關系了。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很多人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主要诟病的就是營商環境的問題。
巧了,這雞西和鶴崗都在山海關外,而且還是邊境地區。
越是不講法的地方,個人權力就越得不到束縛。
你去開個企業,要是得罪李副市長,對不起,本來銀行準備給你的貸款,突然就批不下來了。
剛剛建好的廠房準備開工,結果環保三天兩頭來拜訪,怎麽驗收都是不合格,讓你處于停業狀态,搞不好還說你違建,要你統統拆了。
總之,你不“孝敬”他,他有的是辦法弄你。
你想要個說法,對不起,在他那個屯,他就是法。
雞西當地的媒體曾經是如此報道他的:
對腐敗深惡痛絕!被幹部群衆一緻公認是“防止貪污腐敗的一道銅牆”。你看,他都成當地的銅牆鐵壁了。
所以很多時候,法治水平和營商環境是密切關聯的,中國所有的城市都走不出這個規律。
爲啥很多小鎮青年喜歡往上海、深圳、杭州這些地方跑啊?
因爲在他們老家,摘人家地的果子不叫偷,叫撿。回鄉創業不給村支書塞幾條好煙,魚塘都不知道是誰放的敵敵畏。
越講法,人民越富裕。
越不講法,李副市長越富裕。
放眼國際,亦是如此。
新加坡,出了名的富裕,也是出了名的廉潔。
怎麽做到的?
以薪養廉,使人不必貪;以法促廉,使人不敢貪。
以薪養廉,我們一直在努力,至少當前公職人員收入,養老待遇是要高出平均水平不少的。
以法促廉呢,也在不斷完善,但還沒有找到治本之策。
權大于法,權蹂躏法,權踐踏法的現象,依然存在。
否則,也不會出現李傳良這樣的小城巨貪。
李傳良什麽學曆呢?綏化供銷學校出來的,中專。
但他愣是搞到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在職研究生學曆,以及高級會計師職稱,說明什麽?
說明規則和法都在向他讓路,人民不過是腐敗的吃瓜者。
此外,李傳良之所以能撈那麽多錢,也是因爲他愛搞“大項目”。
棚改,修路,造公園,一拆一建設,嘩啦啦的錢就來了,開發商的房也來了。
所以我一再提醒,在當前各地化債問題嚴峻的情況下,還在大興土木的人,都是城市的罪人。
一個李傳良爲雞西和鶴崗埋下了債務巨累,信任巨雷,李傳良之外,鶴崗還抓過幾個小城巨貪,涉案數字都是億元起步。
曆史告訴我們,自上而下的反腐,終究存在着局限性,也難逃曆史周期律。
隻有依靠人民和法治,重視自下而上的監督,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