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
既是全民族的辉煌,
也是王淦昌等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们璀璨的人生篇章……
外国人可以从中认识中国,
中国人更能从中认识人生。
隐形埋名17年,
放弃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他突然消失了···
真正的大师
1960年,
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从中国大幅撤回科学家,
其中就包括帮我们搞核武研究的专家,
一时间,中国核武研究陷于困局。
然而,就在中国科研人员
整理苏联专家遗留的资料时,
发现了一份绝密电文,电文写道:
我们离开了,但你们还有王淦昌。
![]()
王淦昌是谁?
他为何给苏联专家留下如此深的印象?
时间退回到1年前,
当时还在苏联任研究员的王淦昌,
带领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
反西格马负超子。
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
![]()
当时就有人预言:
用不了多久,
世界物理学最高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将被王淦昌收入囊中。
然而这位被认为
世界科学界极有前途的天才;
两弹元勋邓稼先、诺奖得主李政道的老师,
去突然神秘失踪,淡出人们的视野···
1907年5月18日,
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市,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郎中,
按说这样的家庭条件,
他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但天不遂人愿,
年仅4岁,
父亲就因病离世,
13岁时母亲也病入膏肓,
离开这个世界。
从此幼小的王淦昌成了孤儿,
跟外婆相依为命。
没有了经济来源,
少年的王淦昌,
曾一度靠放羊来维生。
不曾想外婆却是个有远见的老人,
她砸锅卖铁也要供王淦昌读书,
坚决不允许他再放羊。
“中国不缺放羊娃,
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
正是在外婆的支持下,
王淦昌一路从小学读到清华。
在清华读书的他满腔热血,
然而看到当时中国积贫积弱
北洋政府一味崇洋媚外、欺软怕硬,
王淦昌悲愤不已。
![]()
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抗议,
卫兵却向学生举起了枪,
眼看自己身边的同学被打死,
北师大的女生也倒下一大片,
内心极度悲痛的他,
当晚就来到叶企孙老师家里,
控诉白天的经历。
不曾想被叶企孙严厉斥责:
“谁叫你们去的?
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为什么会挨打?你们明白吗?
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要想我们的国家不受外国人凌辱,
只有靠科学!
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说罢,叶企孙老师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
叶企孙
也正是在那一刻,
王淦昌暗下决心:
以身许国,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从清华毕业后,
深感不足的他考取江苏省官办留学生,
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
当时王淦昌在德国的导师迈特纳女士,
被爱因斯坦称为
“比居里夫人”还要有才华的女科学家。
然而也正是在这位名导师手下,
王淦昌第一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一次,王淦昌参加研讨会时,
对一个实验产生疑问,
认为可以改进计算方式,
重复实验会找到真相。
然而他的导师却一再拒绝:
你是我的学生,怎么能重复别人的实验呢?
王淦昌只好放弃。
![]()
迈特纳女士
然而短短2年后,
英国人查德威克
用王淦昌的方法找到中子,
一举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特纳听后,
主动向王淦昌道歉。
王淦昌大度回应:
这不能怪您,
是因为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
德国留学4年博士毕业,
王淦昌一心坚定要回国。
回国后,年仅27岁的他,
在浙江大学当教授,
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娃娃教授”
正当王淦昌准备大干一番时,
侵华战争爆发。
他瞬间失去了在实验室安心搞研究的机会,
开始随浙大6次颠沛流离艰难办学。
![]()
王洤昌和学生们
在浙大转移到贵州时,
王洤昌的小女儿降生,
由于家里食不果腹,
没奶水喂孩子,
王洤昌为补贴家用,
养了一只小羊,
每天牵着羊去上课,
学生们又给他起了外号“牧羊教授”
![]()
其实按理说,
浙大的教授工资很高,
贵州的物价也低,
一个教授怎么会混到靠养羊度日?
原来抗战爆发后,
王洤昌和浙大同仁,
挨家挨户宣传抗日救国: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而自己则把家里的金银财宝,
甚至老婆的陪嫁首饰,
全都捐出去给军队买枪炮。
羊,
是小女儿的命。
而他自己的“命”
则是不远万里从德国带回的一块“镭”,
这是当时全亚洲唯一的一块“镭”
也是他的“宝贝”
每次空袭警报响起,
别人都是匆忙带着金银细软
跑进防空洞,
王洤昌则是二话不说,
拿起装镭的小铅盒就往防空洞跑。
战火纷飞的年代,
四处漂泊,颠沛流离,
不能做实验,
王洤昌就将自己对核物理的理论研究整理发表。
![]()
1942年,
他将自己发现中微子的方法和建议,
写成2篇论文发表在
美国著名的《物理评论》杂志。
论文一经发表,
引发世界物理学界震动。
论文刚发布不久,
手脚麻利的美国物理学家阿伦
就按王洤昌的方法和建议进行实验,
结果非常理想。
2个月后,
阿伦把一篇题为
《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
寄到《物理评论》
从此该实验被称为“王洤昌—阿伦实验”
当时学界预言:
谁发现中微子,
谁就将获得诺贝尔奖。
几十年后这一预言
被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实现,
而莱茵斯用的方法,
正是基于“王洤昌—阿伦实验”
后来88岁高龄的王洤昌
听说美国人用自己设计的方法
探测出中微子并获得诺贝尔奖时,
老人表现得十分平静。
![]()
“这本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只是当年中国正被日本侵略,
我的生活颠沛流离,
不具备实验和研究的条件。”
虽然第二次错失诺奖,
老人看得非常淡然。
但我们依旧能从老人的话中读出遗憾,
遗憾的不是我们失去诺奖,
而是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了···
所幸条件再差,
王洤昌都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
1959年在苏联核研究所,
他带领研究小组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一下子站在了世界物理学舞台的正中央,
眼看再走一步就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中苏关系恶化,
他接到了回国的调令,
等待他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选择。
![]()
1961年4月3日,
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刘杰
及副部长钱三强约见王洤昌:
“今天请你来啊,有一件重要事情,
请您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接受这一工作,
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此隐姓埋名。
![]()
放弃近在咫尺的诺奖,
远离妻儿隐姓埋名,
或许普通人都会纠结斟酌,
但彼时王洤昌没有丝毫犹疑,
只回了六个字:
我愿以身许国。
![]()
这一“许”就是17年,
他离开故乡和妻儿,
一头扎进西北大漠,
名字也换成王京,
从此在世上神秘“失踪”。
![]()
孩子问起母亲,
爸爸去哪了?
妻子只能回答:
你父亲在信箱里。
![]()
西北荒漠的核试验场,
海拔3200米的高原,
年平均气温0度以下,
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
艰苦的条件年轻人都扛不住,
更何况当时年龄最大的王洤昌。
![]()
但不管生活再苦,
每次实验他都要亲力亲为,
深入车间,
投身核武研究的第一线。
![]()
一次去广州开会,
时任外交部长陈毅问他:
你那个东西什么时候响?
王洤昌满怀信心地说:还有一年。
陈毅高兴地说道:
你的这个东西响了,
我这个外交部长以后腰杆子也就更硬了。
果不其然,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时隔短短2年8个月,
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
我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
发展时间跨度最短的国家。
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出于保密需要,
王洤昌依旧隐形埋名搞研究,
此后他又领导大家进行了
3次地下核爆实验,
取得辉煌的成就。
![]()
整整17年后,
过了保密的岁月,
他的学生邓稼先见了王洤昌
哽咽着说:
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
叫一次王洤昌吧···
话音刚落,两人抱头痛哭。
恢复自己的名字后,
王洤昌各种荣誉、职位加身,
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阵地
还是应该搞研究,
因此辞去大多数职位,
只留在一个研究小组,
进行核聚变的研究。
![]()
王洤昌低调到什么程度?
他的子女回忆起来都说:
“我父亲一生获奖很多,
可当时我们都不知道,
他的一些奖章拿回来就放在抽屉里,
从来不对我们说。”
他羡慕巴浦洛夫活到80岁
还在搞研究。
如果能像他一样,
活到老研究到老,
那将是最幸福的事情。
![]()
1980年,
焦急于中国的科技力量薄弱,
他和众多科学家联名提出
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的“863计划”
在这一计划的激励推动下,
中国的科技,
尤其是新型强激光取得重大进步。
然而1997年春,
意外倏忽而至,
王老在家门前散步时,
被骑车的年轻人撞倒后逃逸,
王老大腿骨折,
卧床半年,体质大为下降。
病床上的他,
听着后辈汇报科研成果,
身体弱到话都说不出了,
却依旧睁大眼,鼓励肯定大家的成果。
![]()
1998年12月10日
王老最终离开了我们。
仅仅相隔9个月,
1999年9月18日,
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2003年,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把一颗永久编号为14558的小行星
命名“王洤昌星”
从此浩瀚的宇宙中多了一颗闪亮的星。
![]()
如今,
国际环境异常复杂,
某些国家动不动就搞技术封锁,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
我们更应感恩铭记
当年为了科技发展
奉献自己一生的无名英雄!
来源:“艺非凡”
![]()
《王淦昌传》
中国青年出版社
郭兆甄/着
这是一套记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成长以及他们艰辛的科研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
这些大科学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他们生在战乱年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骨肉同胞饱受欺凌;他们忍辱负重、负笈海外、卧薪尝胆、发奋自强;他们学业有成、毅然归国、隐姓埋名、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科学拓荒,为国家造“争气弹”。
以“两弹一星”为标志,他们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大国封锁与孤立,使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站稳了脚跟。
世纪人生,百年追梦,爱国奉献,砥砺创新,科技强国,这是大科学家们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是值得历史记住的科学英模。他们是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邓稼先、孙家栋……
【作者简介】
郭兆甄(笔名陈仪箴),1941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市人。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曾在广州军区,军委工程兵文工团从事文艺创作,发表过大量的诗词,歌剧作品。1983年转业到中央歌剧院继续从事编剧工作,后转为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作品问世。1996年退休,至今仍笔耕不辍。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