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正式开展。
本次摄影展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为主题,精选近500张珍贵照片,用光影艺术生动呈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重要的历史节点与辉煌成就。
我们转发新华网推送,供分享交流。
,时长02:30
2↑
3↑
随着显示屏上
代表楼层的数字不断跳动
电梯正快速上升
目的地:39层
轻微的超重感
让本已激动的心情
更加紧张了起来
终于到了,就是这儿!
9月26日
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展览
在位于北京西南三环丽泽桥旁的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顶楼39层
盛大开展
这是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
“传世宝藏”“珍贵图片”
面向公众的一次集中展示
![]()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可以俯瞰
北京绝美风景的高空之上
这场高规格、高水准的新闻摄影展
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机会难得
快来看一看吧!
照片记录历史
序厅内映入眼帘的
是一块巨大的主题墙
让你沉浸在
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中
精品厅内
交错的光影
仿佛开启了时空的大门
带我们走进一段特别的旅程
展览的第一张照片
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1931年11月7日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开幕
这张画质有些斑驳的照片
生动记录下了一个重大历史瞬间
![]()
这是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历史照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开幕,同一天,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瑞金成立。
靠着从敌人手中
缴获的一部半电台
红色中华通讯社
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新闻
同时也宣告了红中社的成立
这,就是新华社的前身
自诞生之日起
新华社便担负起用镜头
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这些照片见证历史
也昭示未来
方寸乾坤
瞬间永恒
照片定格光影
摄影
是光影的艺术
我们从展览的照片中能读懂历史
也能感受到极致的美学
这哪只是个新闻摄影展啊
明明还是个
“大师级摄影培训班”
![]()
摄影记者
都是专业“国家队”的
拍出的照片
都是拿过不少国际大奖的
你就说吧
谁能比他们更懂“出片”
![]()
![]()
2022年8月1日,第21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进行第六赛段的角逐。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他们轻松“拿捏”住
光影、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使其达到高度的和谐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
共同构建出引人入胜的画面
这是一张
新中国工业摄影的经典之作
拍摄者巧妙利用了
射入车间高窗光线
所形成的丁达尔效应
为钢管厂动工建设现场
增添了几分人文的浪漫和柔情
![]()
中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1952年7月14日正式动工建设,1953年10月31日提前完工。新华社发
一个艺术博物馆内
参观者身处
画框层层深入的展品之间
有趣的空间纵深关系
和独特的拍摄角度
让照片生动而神秘
![]()
2023年11月28日,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内参观“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在拍摄警察押解诈骗犯时
摄影记者巧妙设置前景
画面前,人民警察的剪影
与诈骗犯形成了鲜明对比
既凸显了主体
又揭示出有法必依的深刻主题
![]()
2012年5月29日,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斯里兰卡被押解到上海。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用交错的光影
创造出无数种可能
展现出富有深度、富有诗意
又兼具韵律感的画面
“国家摄影队”
当之无愧
照片里的小故事
照片无言
但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背后
跳动的真挚情感
却能直抵人心
摄影记者们
用敏锐的洞察力
捕捉着社会的细微变化
当眼里有了爱
照片便有了温度
在看展的过程中
你或许会
突然被某张照片戳中
与之共情
比如……
你看这个正在参加入学考试
急得抓耳挠腮的小男孩
像不像曾经写不出作业
和现在交不上ppt的你
![]()
![]()
![]()
手都快在头上
抠出一个三室一厅了
![]()
1981年7月,在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新生在参加招生入学考试。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紧皱的眉头
龇牙咧嘴的表情
仿佛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说:
啊啊啊啊啊!好难!
然而在高考结束之后
心情就是这样的了
直接开心到原地“起飞”
![]()
2020年7月8日是当年高考的最后一天。湖南长沙第一中学考生罗子欣在结束高考后冲出考点大门,以“一字马”姿态跃起。新华社发(辜鹏博 摄)
当你穿上了新鞋
![]()
![]()
1957年,在山西太谷县一家农户里,姐姐为妹妹穿上新买的胶鞋。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 摄
当你开上了小饭馆
![]()
![]()
1981年,江西上高县徐家渡小镇的三名妇女自筹资金,办起小饭馆。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 摄
当你吃到了好吃的
![]()
![]()
2023年1月23日,一对父女在四川成都街头品尝小吃。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平凡日常、人间烟火
在许多照片中
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
本次展览
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
围绕着这11个主题词展开
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乡村振兴、硬核实力、百花齐放、绿水青山、国泰民安、中国风采每一处动人的细节
都彰显出新华社摄影记者
对画面捕捉的敏感度
和长年累月积累出的功力
如何用照片
讲述动人的故事
传递出富有感染力的情绪
这看上去很难
实际一点儿也不简单
![]()
照片背后的大文章
近500张
这是本次展览
精选出的经典照片的数量
但这却只是
一代代新华社记者所拍下的
千千万万张照片中的沧海一粟
你也许会好奇
拍下这些照片的
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提到新华社记者
许多人的第一印象
或许都是光鲜亮丽的
但其实
这才是他们的常态
![]()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在抗洪报道中一边划简易木筏一边拍摄。
![]()
新华社记者李贺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拍摄比赛。
![]()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记者完成报道后原地休息。
为了拍到合适的画面
可以背着几十公斤的“长枪短炮”
上山下水,上天入地
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张家口赛区,新华社记者江宏景趴在雪地上拍摄比赛。
毕竟
他们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
“这画面,你能拍到吗?”
你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不认识他们的模样
但你一定或多或少
见过他们堪称经典的摄影作品
![]()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致敬”方阵中,老兵关茂林一边行军礼,一边擦拭眼泪。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从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到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
从瑞金到北京
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
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鲜活的影像
累积成中国照片档案馆
数以千万计的海量珍藏
这就是
本次“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展览的
根基和底气
![]()
方寸之间
照片记录下厚重的历史
定格下绝美的光影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这场展览的每一张照片
都值得细看
![]()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从展览中
都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总要去一趟这个展吧
那种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的触动
无法言喻
这场意义非凡的展览
还有很多隐藏的巧思和惊喜
等待着你去探寻
来源于:新华网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