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倒逼改革,這是所有改革的共因。古今中外,所有改革都因問題而生,也因解決問題而得到人民擁護。

40多年前,在“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産黨以偉大覺醒,作出改革開放的曆史決定。重新與世界接軌的中國,在摸着石頭過河中,讓無數人搭上飛馳向前的時代列車,于激情滿懷的奮鬥中完成了個體蛻變。而這無數個“春天的故事”彙到一起,便締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迹”。

今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一次,人們期盼改革的呼聲更高,願望更強烈。人們擡頭仰望,期盼改革能爲時代賦予機遇,讓中國再次出發;人們也目光向下,期盼改革的春光,能沐浴到每一個微小的夢想。

但改革從來不易。這一次,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重任,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複雜,必須抱有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堅定決心,才能讓每個人在改革中收獲生活的美好,收獲前進的力量。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曆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闊步向前。從蔡倫造紙、活字印刷,到電話通信、萬物互聯,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從自身來看,我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無不是在解決問題中實現突破,赢得民心。

1980年5月1日,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當時,我國絕大多數廚房還在燒煤,甚至連冷熱水管都沒有;但随着外部“新鮮空氣”的進入,北京航食擁有了電煎鍋、蒸汽湯鍋、不鏽鋼案台等廚具,商用廚房條件大大改善。

廚房問題雖小,但解決的背後,正是當時全國上下在“白貓黑貓論”鼓舞下的勇敢改革探索——197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通過,打開了吸引外資的大門。

問題也是人民的呼聲。改革無他耳,就是要在解決問題中回應人民期待,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屆三中全會,問題導向始終是最鮮明的标簽之一。

比如,面對十年内亂造成的嚴重局勢,面對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等新形勢,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

此後,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分别圍繞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通過突破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的對立、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入等舉措,使問題得到解決,民心得以穩固。

新時代以來,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态文明體制等方面改革作出部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從而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深度和進度,解決影響中國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改革大潮,浩浩蕩蕩;時代洪流,勢不可擋。不論是改革開放之初的艱難探索,還是擊水中流的豪邁挺進,當我們一躍而上站在改革的潮頭,既能領略風光,更會面臨風險。這時,關鍵在于如何抓住改革重點,如何找到解題辦法。

川渝高竹新區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務改革,方便群衆辦事。記者 龍帆 辛飛 攝/視覺重慶

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一重要論斷之下,解決實現總目标的各項細分問題,就成爲改革的重要任務。

比如,要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問題。40多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發展成績成色十足。我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成立經濟特區,實施分稅制改革,加入世貿組織,取消農業稅,打赢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一系列舉措,讓改革開放成爲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更高起點上繼續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要圍繞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用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優化外資企業營商環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深化财稅體制改革等問題,精準發力、“辨證施治”,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更好相适應。

比如,要解決影響民生幸福的問題。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新時代以來,大到醫療、教育、戶籍等重大制度改革,小到身份證異地挂失受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等便民服務,一張巨大的民生幸福網正在慢慢織就。

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時,這張網就要織得再密些,要讓“雞毛蒜皮”小事也無法被過濾掉。像城市更新、高質量就業、“一老一幼”服務、生态保護等,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标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要讓老百姓心氣順、體驗佳。

比如,要解決有悖公平正義的問題。近期最高檢有關負責人指出,對小攤小販“小過重罰”違反“過罰相當”的原則,不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從廢除勞教制度、糾正冤錯案件、改革律師制度、推進公安機關執法規範化建設,再到關心小攤小販,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始終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

其實,公平正義并不抽象,它是對犯罪的嚴厲打擊,是法律面前的一視同仁,是罪刑法定的不可侵犯,也是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當正義不再遲到、公平觸手可及,人民就會擁護,改革就能獲得高分。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呈現出的問題多、矛盾深。但不論問題有多少,隻要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既要用改革來打“補丁”,更要破立并舉,在解決問題中完成制度的調整與治理的創新,并最終通過制度固定下來。

共建“一帶一路”築就對外開放新格局。鍾志兵攝/視覺重慶

爲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出的2000多個改革方案中,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築牢了改革的“人民”底座,利用改革解決問題時,就要有“改革追着問題跑”的決心,就要有“說一分,做十分”的務實,更要有“看準了的堅決改革,不能改的堅決不改”的清醒。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一次不斷破冰的遠航,那麽:

制訂計劃時,要明确“改”與“不改”的邊界。改革總是在解決問題中破浪前行,從河湖長制,到減證便民;從跨省異地就醫結算,到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新時代以來的改革始終追着問題跑。但改革也有原則,“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不改”。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隻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明确改與不改的邊界,才能在奮力前行中收獲認可,在回歸初心中曆久彌新。

決定改革時,要堅持先“問計于民”而後動。怎麽改革,人民最有發言權。從基層代表座談會,到黨的二十大網絡意見征集,再到企業家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頂層設計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這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決定改革時,要充分尊重廣大群衆的意見與建議,才能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解決問題的精準性,進而激發出人民的無窮改革力量,把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推進中,要始終堅持“一盤棋”思維。改善營商環境需要稅務、财政、市場監管等協同發力,醫保改革涉及患者、醫院、主管部門……當下中國之改革,不論是大局上謀勢,還是細微處落子,單靠某個部門單兵突進行不通,僅靠幾項改革舉措零敲碎打也不行。改革不是各行其是,隻有堅持“一盤棋”思維,抓重點,有主次,準确把握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以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打出改革的“組合拳”,才能避免相互掣肘,也才能産生“1+1>2”的改革效果。

改革要見效,需保障從“紙上”落到“地上”。可以預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會出台一攬子政策制度,如何讓制度從“紙上”落到“地上”,再走進人民“心裏”,是改革的關鍵一步。有些人嘴巴上高喊改革旗号,行動上卻是最大的保守分子;有些地方陷入狹隘主義漩渦,借改革之名固化自身利益。這都告誡我們,要讓改革發揮解決問題、赢得人心的作用,就要把制度執行到位,尤其是“最後一公裏”問題必須解決。

世界發展不等人,人民滿意無止境。中華巨輪在駛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航程中,風浪在所難免,暗礁也會時常出現;但問題再多,也必須狠下決心克服一時之“陣痛”,因爲隻有乘風破浪到達彼岸,這趟改革之旅才會收獲人民的長久支持。

1979年,“春天的故事”在深圳蛇口的“開山第一炮”中恢宏起筆,猶如一聲春雷響徹神州;2012年,“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宣言從廣東發出,鄭重向世界給出中國承諾。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又圍繞“人民至上”徐徐展開,兌現着“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爲現實”的莊嚴承諾。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改革的基本邏輯和終極價值;讓人民更有信心和底氣,是改革的最大期待和評判标準。如今的中國,正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勇氣和偉大實踐,回答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曆史之變。我們在看着世界,世界也在看着我們,所以,這場改革,一定不能,也不會讓人民失望!

原标題:關注三中全會|問題在哪裏,改革到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