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新華社首個面向國内傳播的以記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張揚工作室”成立。3年多來,工作室在一次次報道實戰中經受曆練,百餘次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熱門榜單,其中一篇作品獲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一篇作品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張揚工作室應約向中國記協微信公衆号“我的工作室”欄目發來稿件,分享“既要又要”的真實經曆。

來稿說,一篇報道從拍攝到發稿,最煎熬的環節是哪個?一定會有幾個小夥伴回答“想标題”。

今天,中國記協微信公衆号編輯部爲這篇來稿也煎熬了一番。小夥伴們草拟了20多個标題。親愛的朋友,你看完後會選哪個呢?請在評論區亮明态度吧!

1.“既要又要”的工作室,如何拿到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新華社記者張揚,夠“張揚”!

3.是張揚成就了工作室,還是工作室成就了張揚?

4.那天前,大家都不知道張揚!

5.新華社給她建立工作室!爲什麽?

6.大家都因爲取标題吵架是吧

7.這個工作室主角,你熟,你們聊

8.粉絲都叫她“羊羊姐”,啥來頭?

9.這篇文章,看得心裏暖揚揚

10.從兩會Vlog到新聞獎,張揚工作室的“既要又要”之路

11.原來你是這樣的張揚!

12.暴風成長的90後團隊,把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了

13.新華社爲啥給她建工作室?

14.這夠“張揚”了吧!

15.這是“鮮花舍羊羊姐”的業務文章

16.既要又要,誰給的底氣?

17.從0到540萬粉絲,怎麽做到的?

18.看完這篇,你就知道他們憑啥一等獎了

19.你們要的張揚的稿子,來了

20.這就是“輕騎兵”!

21.等等,鮮花舍的羊羊姐有話對你說?

22.這是新華社的一次大膽嘗試!

等等,雖然如此,這篇還是需要一個标題!

我的工作室 | (一個粉絲定的标題)‍‍‍

作者:張揚工作室

“7天,29篇視頻報道。”“兩年,一部30分鍾專訪。”

“要能吸引觀衆。”“不能嘩衆取寵。”

“個性化IP的打造。”“規模化生産的探索。”

這些聽起來“既要又要”的事情,都是張揚工作室一路走來的真實經曆。

2020年5月,一篇叫作《全國兩會,我們第一次相約初夏》的Vlog,讓很多人開始認識新華社記者張揚。

 

2020年底,張揚工作室成立。這是新華社首個面向國内傳播的社級個人工作室,路該怎麽走?

成立3年多,工作室組建起擁有6名全職人員的核心團隊,在一次次報道實戰中“暴風成長”:抖音、微博、B站三平台個人賬号總粉絲數超540萬,百餘次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熱門榜單,《權威訪談|張揚對話王亞平:重返太空的183天》獲2023年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1

做一支能跑馬拉松的“輕騎兵”

個人工作室作爲新媒體主戰場上的“輕騎兵”“特種兵”,是更加機動靈活的業務單元。緊跟報道熱點,在新聞現場快速出擊、高效出稿,是每個工作室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當我們面對重大新聞節點、突發事件現場時,更是如此。

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報道,有着議程節奏緊湊、熱點話題轉換快的顯著特點,素來是媒體記者的一場“大考”。

“兩會要來了,羊羊姐過幾天應該就會從月更變成日更了吧。”

“又可以看羊羊熬夜剪視頻啦。”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工作室在全國兩會期間發的第一篇報道,就變爲了粉絲們“追更”的信号:每到這個時候,工作室的發稿頻率通常都會變成一天一更,甚至一天多更,淩晨發稿也是常态。

結合政府工作報告發布、部長通道等重要議程,工作室會及時制作現場述評類稿件。有此類發稿任務的當日,絕對稱得上是極限挑戰:

張揚需要在現場對發言完成速記,标注亮點内容;後方成員通過網絡直播對發言快速扒詞,提煉重點,并截取直播畫面以備後期使用;張揚根據前後方提供的素材,需要在發言結束的同時,完成稿件撰寫;前方在活動結束後馬上架設機位,同時後方迅速核校稿件,保證準确性,最終趕在會堂清場前(通常隻有10分鍾)完成出鏡錄制;後方在收到拍攝素材後,即刻開始剪輯包裝,前方記者回到編輯部後也會馬上投入到分發文案的準備工作中。

在大家共同配合下,一篇強時效性的高質量現場述評才能順利在當天發出。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7天内工作室共播發了稿件29篇,囊括深度訪談、現場報道、婦女節專屬策劃、工作花絮等多種稿件類型,涵蓋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各新媒體平台。

工作室每個人都參與了新聞創作及運營分發的全流程,并在各自擅長的環節有所側重,快速反應、高效配合、持續戰鬥,體現出了令人驚喜的創新力和戰鬥力。

對于工作室的成員而言,每個人都有在快節奏報道中高效出擊的能力,同時也都保留了在慢新聞中并肩戰鬥的共同堅持。

回顧過去3年多時間,我們越來越“返璞歸真”,選擇去深耕内容本身。在新聞報道的“快車道”上,我們也想讓自己“慢”下來。

2023年7月,工作室推出《張揚對話·揚帆者》系列,通過“紀實跟拍+深度專訪”相結合的方式,采制了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電影導演郭帆等多部紀錄片式深度專訪,單期時長在30分鍾左右。

爲了拍攝到有深度、有内容的真實事件,每期節目都會經曆多次拍攝,我們甚至還會跨省跟蹤報道。較長的拍攝周期、紀實性的拍攝風格,帶來了海量的拍攝素材。

對于30分鍾左右的視頻體量,結構怎麽布局,多線叙事怎麽能既豐富又不顯得雜亂,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這個快節奏和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解決觀衆對于長視頻接受度低、沉浸度低的問題?

盡管過程中困難很多,但是我們也逐漸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節奏。當每個片子經過一遍遍推倒重來、一輪輪修改調整,終于達到大家心中的标準時,我們都會默默慶幸:還好堅持下來了。

在2023年年末,我們迎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工作室30分鍾的紀錄片式訪談長片《權威訪談|張揚對話王亞平:重返太空的183天》,獲得了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從第一次采訪亞平到最後出片,我們花了近兩年。

2

“亦莊亦諧”:讓正能量變成大流量

“一篇報道從拍攝到發稿,你覺得最煎熬的環節是哪個?”

如果你拿着這個問題去問工作室的成員,相信好幾個人都會把票投給“想标題”這個選項。

成員們大部分都是“90後”,總要在放飛自我和保持端莊之間,反複權衡。稿件的标題既要緊跟熱門話題,具備吸引受衆的潛質,又不能一味追求噱頭、嘩衆取寵。每到這個環節,大家可謂是絞盡腦汁、吵個不停。

其實這樣的難點不僅存在于這一個環節。作爲依托新華社成立的個人工作室,不僅需要保持新華人的基因底色、恪守國家通訊社的報道準則,也承擔着讓正能量變成大流量的職責使命。

在新媒體時代,作爲從小伴随着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當下的青年群體普遍不太喜歡強勢、灌輸、說教的語态,快餐式的觀看習慣也讓他們更追求感官刺激。

如何挖掘熱點人物事件背後的正能量,并潤物無聲地表達出來,引發年輕人共鳴,讓工作室的年輕人挖空了心思。

還記得稿件《張揚對話賈玲:電影的魅力,在于你可以完全融入一個人的一生》的拍攝制作和發布期間,正值電影《熱辣滾燙》熱映,觀衆對于導演減肥相關話題的關注度正處于巅峰。

經過反複讨論,我們在訪談開場設計了一個簡單而溫情的環節——張揚給賈玲一個擁抱,回應了她此前在電影官宣時發布的長文:“有機會能不能上台抱抱我”。

在訪談主體部分,我們并沒有緊抓“減肥”這一觀衆最爲關心的話題,而是通過由淺入深的訪談邏輯,用“最想上熱搜的詞”這一問題作爲推動,将對談重點從表層的“減重一百斤”遞進到更爲深層的“學會愛自己”上,讓更多觀衆在對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與之共鳴的力量。

這個工作室的年輕人很多,但是想要做出來的稿件能夠與青年群體産生情感共鳴和連接,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對自己身處的這個群體進行讨論和反思,捕捉潛在的情感和情緒。

工作室小黑闆上關于稿件主題的設定依舊會被一次次推翻,大家關于标題的争論還是會持續到發稿前的最後一秒,因爲我們都想做一個有趣的新華社記者。

3

“個性化的規模化”:探尋打造個人IP的獨特與普世路徑

“像追劇一樣追兩會報道。”

“訪談的畫面不要切得那麽頻繁,談話場顯得太倉促。”

這是工作室收到的兩條早期評論,至今都讓大家印象深刻。如果說前一句讓我們開心于粉絲對工作室報道的肯定,那後一句則是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股透過屏幕的像朋友般的操心,冰冷ID背後那個素未謀面的人和我們互動起來了。

在幾年的實踐中,工作室通過堅持深耕内容爲觀衆提供高質量新聞産品,用年輕化、貼近性、清新自然的表達,以及具有人格特質、富有生活氣息的第一視角叙事,積極搭建與用戶之間的交流與共鳴體系,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個人IP的語态風格與品牌調性。這樣極具個性化的IP打造,讓新聞報道在投入“大海”的那一刻,激起了明顯的水花。

每次發稿,我們總能在評論區收到粉絲們的反饋,有與片中觀點産生共鳴的長評,有對片子内容提出的建議,也有對系列節目更新的期待。

在賬号後台,粉絲也經常通過留言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滴。

一名同學從二本院校考到了北京211高校的碩士,坐在前往北京的高鐵上發來長信,說考研前夜聽到張揚用鋼琴彈奏《孤勇者》,一瞬間就熱淚盈眶;年末,當各平台紛紛推出AI生成的年終報告時,粉絲們也會将自己的報告發在私信裏,他們對工作室作品的點贊次數在報告中高居榜首;也有的留言,僅僅是想要分享一次很好看的晚霞、一朵開得正盛的鮮花……

這種關于人生重要節點和日常生活的細節分享,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與粉絲在情感上、社交關系上的連接,這也成爲我們做好内容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在工作室運營的幾年裏,成員們也在不斷思考打造個人IP的現實意義是什麽,對于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價值貢獻體現在哪裏。

其實,我們可以把小而美的個人工作室理解爲新媒體理念的體驗官和踐行者,就像是一支特種兵、輕騎兵,可以高效地推進、創新,通過不同類型的新聞産品創作,檢驗思路的有效性,爲主流媒體的整體創新及其他工作室的建設提供一點借鑒意義。

目前,工作室已經啓動市場化運作試點工作,努力以高傳播正能量欄目爲抓手,以多種新媒體态優質内容爲補充,探索高品質傳播内容市場化路徑、規模化生産路徑。

同時,我們也在積極關注有志于“網紅”工作的年輕記者,希望能夠結合工作室運營經驗,挖掘有“網紅”潛力的欄目或個人IP,讓更多記者深度參與到出鏡、優質内容創作和運營全流程中去。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們試圖總結工作室最大的特點是什麽,一時間,有很多“既要又要”的場景紛紛被“提名”。它們具象地表現爲一輪輪頭腦風暴,推翻了N次的方案策劃和改了N+1次的片子,以及每一個用熱愛支撐的高速運轉的日子。

在這“既要又要”背後,無非就是對出品品質的執着。

在執着的背後,也就隻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從不同的崗位、甚至是不同的城市聚在一起,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理、鉚着一股勁兒的精氣神,想要幹好這件事、蹚出這條路。未來,我們也将帶着這份“既要又要”,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征稿啓事

媒體融合發展演變出“工作室”形态。作爲“融媒輕騎兵”,工作室發揮個性特色、靈活特點、主流特質,推出了一批受衆喜愛的作品,成爲媒體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聞行業有哪些知名工作室?它們的工作流程是什麽樣的?建立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中國記協微信公衆号開設“我的工作室”欄目,邀請媒體工作室就創辦經驗、精品力作、感悟思考等研讨交流。

更多稿件請參考文末 #我的工作室 專欄。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的工作室】+單位+姓名+聯系方式。

優質投稿将單篇展示在中國記協微信公衆号上,編輯部會與記者本人聯系,後續溝通稿酬等相關事宜。

更多閱讀

剛到地方曆練,碰上重大事件! 謝謝你,大堤上的新聞人這個失聯村,記者竟三進三出! 領導發來微信:還沒跟上隊伍嗎?

來源:中國記協微信(ID:zgjxacja)

本期編輯:任金蕊 彭婕妮林芝瑤

實習:陳祖明 彭曼依

 

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