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石泉:萬紫千紅競芳菲 文藝繁榮譜新篇
陝西石泉縣紮實推進文藝繁榮發展綜述
辭舊迎新傳喜訊,文藝百花綻新姿。2023年石泉作家劉培英、李思純、姜志寶光榮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青年音樂家袁國輝創作編排演唱的《巴山酒歌》捧獲陝西省第十屆傳統文化“群星獎”,北街社區合唱團受邀參加國際合唱賽。 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省石泉縣始終堅持“二爲”方向和“雙百”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立足秦巴山水地域文化沃土,挖掘漢江池河地方文化資源,打造鬼谷金蠶地理文化特質,自覺擔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執着堅守,深耕細作,傾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着力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切實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山區小縣施展文藝大動作,搞出大明堂,産生大影響,文化藝術事業取得顯著成果,呈現出百花齊放、生機勃勃、令人振奮的生動景象。 傳承地域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國家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廣泛、最持久的自信力量與精神命脈。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征程中,文化始終發揮着靈魂支柱、堅強紐帶和穩固根基的獨特作用。 秦巴水鄉,鬼谷故裏,金蠶之鄉,絲路之源。陝南山城漢江河畔的石泉縣,魏晉時期置縣,因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而得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賦予千年古城詩意靈性。秦巴土著文化風情與川楚移民文化交融共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滋長,形成了石泉淳樸厚道的民俗鄉風與現代時尚氣質并存的文化生态。 從康熙、道光年間印刻的石泉志,到伴随共和國腳步短暫閃光的《石泉日報》,從民國時期的縣志到新時期的《石泉縣志》《石泉黨史》《石泉年鑒》《石泉文化》《石泉老人》等書刊,凝聚着石泉文化人的心血汗水,記錄着石泉前進的足迹,曆練成長了李佩金、吳龍晏、柯昌平等地方史志專家,見證着石泉文化發展的興盛。 進入新時代,石泉縣确立了科教強縣文旅興縣的發展戰略,依托洞、峽、灘、城、山、湖、瀑自然資源禀賦,深入挖掘拓展漢水文化、鬼谷文化、金蠶文化底蘊内涵,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建成了燕翔洞、後柳水鄉、中壩峽谷、雲霧山鬼谷嶺、古城老街、雁山瀑布、饒峰驿站、滄海桑田等一大批文化旅遊景區,先後創建了15個省級文旅名鎮名村,配套健全縣鎮村(社區)三級圖書館,農家書屋,鄉村舞台,獲得全國全域旅遊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縣。文化因子在促進全域旅遊中發揮着重要的積極作用,文藝成爲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精彩畫卷,彰顯了富民強縣的文化自信。 厚植文藝沃土 争創精品佳作 人民需要文藝精神食糧,文藝根植源于人民生活。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高峰,成就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在物質豐富的時代,如何适應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創作生産更好更多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高質量文藝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立身之本與奮鬥目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本縣文化名人陳應麟、姚敬民、彭仕麟、宋仁舉、蘇東桓等創作出大量音詩畫小說等文藝佳作,多次奪得省市大獎,引領着石泉文化風騷,标注着地方文化高地,爲石泉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迹。 跨世紀以來,胡樹勇,周育論,趙石波,劉培英、黃兆蓮、戴新成、黃平安、任玉俠等石泉作家深耕不辍,佳作頻傳,豐富了文化家園,進一步提升了石泉文藝的知名度影響力。 石泉縣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守正創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緊扣“出作品、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努力把石泉豐富深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爲文藝精品,本土作家創作了一大批主題鮮明、旋律激揚、鼓舞人心的優秀文學作品,增加了石泉文化的底色厚度。 今年初春,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帶領調研采風團一行深入石泉,看鄉村,談變化,話發展,爲促進石泉文農旅融合發展注入自信活力。初夏時節,安康市文聯主席李春平帶領文學專家團隊深入石泉舉行長篇小說《高高山上一樹槐》研讨座談會,爲石泉文學創作發展鼓勁加油,激發了文學創作積極性。 劉培英作爲醫療衛生戰線的排頭兵,酷愛文學,筆耕不辍。青年時期就在文學報刊發表作品,先後出版散文集《往事》《漂泊》,長篇小說《月兒城》獲得安康市文學藝術創作精品獎。年近七旬,出版長篇小說《高高山上一樹槐》,用畢生精力,滿腔癡情和辛酸淚水鑄就文學高峰。 2017—2019年首批納入優秀文學藝術人才“百人計劃”扶持的石泉女作家李思純,先後創作出版了散文集《泉音傾城》《李思純中短篇小說集》。精心編導的《漢水長歌》《秦巴水鄉石泉十美》《水色白河》等大型民俗風情歌舞劇在安康大劇院演出,轟動一方。其中《漢水長歌》被納入2020年陝西省重大文藝精品項目。 石泉教師姜志寶,從20世紀90年代初堅持業餘創作,小說散文先後在《人民文學》《萌芽》《鴨綠江》等刊發并獲獎,部分作品收入叢書系列,創作長篇小說7部200多萬字,公開出版發行《夢裏王國走今生》《我在夢裏是幸福》長篇動物小說,産生一定社會影響。 近年來,又湧現出強雨薇、謝守毅、馬本源、譚相華、楊榮軍等一批文學新秀,創作出大量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秀作品,活躍在網絡媒體。 正是有了這些優秀作家的癡情堅守默默耕耘艱辛付出,立足本土,鑄魂潤心,着力構築人民的精神家園,繁榮了石泉的文化園地。劉培英、李思純、姜志寶三位作家今年光榮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實現了小縣擠身中國作協大舞台零的曆史性突破。 詩詞創作吟誦唱和,聲名遠播。詩歌作爲古老的文體,蘊藏着民族心靈的喜怒哀樂。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石泉的詩歌隊伍潛滋暗長,湧現出古體詩人阮太國、葉必顯、張昌斌、唐錫富,女詞人田麗,現代詩人周傳利、張義胤等詩壇新星,各自活躍在不同的天地,用詩行盡情展現家鄉風采,共同彙聚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攝影創作留住精彩,群星荟萃。在本縣首位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胡樹勇的引領帶動下,汪龍濤,劉曉軍、陳曉琴等攝影師緊随其後推動光影藝術進入新境界。陳曉琴出版的《石泉古城·老街》《時光·石泉古城》兩部攝影作品集讓更多人看到了異彩紛呈的石泉。 石泉大力支持積極培育文藝社團組織,鼓勵本土作家積極參加國際國内文學主題征文競賽,創作出大批優質精品佳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縣成立各類文藝社團組織54個,已有國家級會員20名,省級會員88名,市級會員178名;縣本級文藝會員5000多人常年活躍石泉城鄉各條戰線。相繼出版發行《敢死隊長王範堂》《時空戀人》等個人專着文集25本冊。石泉作家每年在中國作家、中國詩歌、中國文藝、中國老年、新加坡、澳門等報刊雜志官網等媒體發表文學作品400多篇,獲獎20多篇次。文藝作品爲城鄉鑄魂賦能,如一盞光芒四射的燈塔,照亮着石泉城鄉巨變的發展曆程。石泉的文藝隊伍以領跑者的姿态把石泉故事石泉聲音石泉美景一次次傳播到更高遠更寬闊的舞台。 籌辦文藝活動 綻放文藝風采 石泉縣始終堅持文藝惠民、育民、樂民的文化宗旨,抓好文藝專幹,培養文藝骨幹,以賽促創,以獎代補,以練促創新,以演促創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精心策劃,周密組織,發揮文藝精兵文化傳播效能,堅守鄉村文化主陣地,弘揚優秀文化主旋律,助推文藝事業大發展。 堅持文藝采風社團活動常态化。持續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文藝實踐活動,将文藝活動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風生水起。抓住重大時間節點創作排練演藝節目,豐富群衆文化生活。堅持舉辦慶祝建黨、建軍、建國歌詠比賽、書畫攝影展、春節民間文化藝術節、社團文藝大賽及四季文旅活動;開展“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原創音樂大賽、紀念“兩山論”書畫展、“脫貧攻堅”美術展、“黨史學習教育”有獎征文大賽、“石泉十美”海内外征聯大賽、新民風建設主題征文大賽、“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崇德向上 美好石泉”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動,年均開展文藝演出活動200餘場次以上,集中推出了一批讴歌黨、讴歌祖國、讴歌人民、讴歌家鄉的精品力作。依托微信公衆号、電視融媒體、抖音快手自媒體、鄉鎮文化分館等載體,通過“指尖”将文藝活動文藝内容飛入千家萬戶,領略藝術之美。實現了讓優秀劇目演起來、文化場地用起來、文藝工作者動起來、人民群衆樂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起來。 音樂奏唱走進國際舞台。宮商角征羽,君臣民事物。緻禮樂之道,貴治世和序。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樂治心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音樂是人民心情心事心聲強烈生動的藝術表達。在石泉的音樂園地,縣音協主席、民樂團團長趙石波是光彩奪目影響深遠的存在。2015年,在石泉成功舉辦個人二胡獨奏音樂會;2019年,在第四屆“敦煌杯”中國二胡演奏比賽1000名選手中奪得銅獎。2016年2月10日,趙石波參加中國文化部歡樂春節走進澳洲《陝西新春歌舞晚會》的演出,展示二胡精彩,是石泉縣走出國門器樂演奏第一人。青年音樂藝術家、石泉文旅局副局長袁國輝集創作指揮演唱于一身,多次登台亮相參賽獲獎,把石泉的音樂藝術推升到更高廣闊的舞台。他創作的《巴山酒歌》,2020年在西安舉辦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演繹精彩。2023年獲得陝西省民族歌曲“群星獎” 。 石泉老城社區文體協會分赴廈門、三亞等地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展演大賽,捧獲金獎。 石泉北街社區合唱團2017年4月走進首都七彩夕陽唱響國家大劇院全國中老年合唱邀請賽,獲得混聲合唱“明星金獎”、“群星金獎”和參賽單位最佳組織獎;6月參加第九屆世界大舞台中國文藝交流走進香港及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彙演榮獲金獎;2019年到山東威海參加中俄韓國際藝術節,大合唱《秦嶺巴山秀美家鄉》獲橄榄枝國際金獎。2023年6月走進沂蒙山參加“紅色記憶沂蒙精神”全國合唱展演賽榮獲金獎、最佳指揮獎、最佳伴奏獎。2024年春将赴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國際合唱賽,擁抱世界音樂殿堂。 石泉縣以全民藝術普及爲重點,以群衆文化活動爲載體,組織開展各類文藝演出活動,豐富群衆文化生活,推進藝術創作、培訓、輔導和美術、書法、攝影展覽,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文藝創作頻頻折桂,文化盛事綻放三秦,石泉文藝邁入安康市第一方陣,被授予“中國楹聯文化縣”。石泉縣漢江文化藝術團等20多個社團48次走進央視和陝西衛視,走到全國20餘地市交流演藝,展示石泉良好形象,極大地提升了石泉知名度美譽度。 推進文旅融合 彰顯文藝魅力 圍繞創建全國全域旅遊示範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國家文化館評估定級等重點工作,石泉做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發展文章,苦幹實幹,勤奮創新,取得突出成績。 創作編排演出的《蠶織天下》《打谷歡歌》《漢江船夫曲》三個節目登上央視舞台,原創歌舞《打谷歡歌》入圍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群星獎并登上中央電視台鄉村大舞台節目。 中央3套《喜上加喜》欄目走進陝西石泉金蠶小鎮明星村滄海桑田景區現場錄制節目,并受邀參加中央17套《鄉村大舞台》的節目錄制;2017年9月5日,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以“鎮館之寶”專題報道在子午古道上石泉池河鎮譚家灣村出土的《鎏金銅蠶》。金蠶之鄉,絲路之源,聲名遠播。 《厚道石泉》在央視播出,中央台《金光大道》節目走進石泉傾情放歌,央視《科學與發現》探秘燕翔洞卡斯特溶洞群,石泉美食在央視頻道錄制播出,成功舉辦中國·石泉山地自行車賽、陝西省操舞大賽石泉專場,連續舉辦四屆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讨會、六屆中國鬼谷子文化研讨會(高峰論壇),叫響了“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遊形象品牌和“鎏金銅蠶·絲路之源”“鬼谷故裏·智慧之鄉”文化品牌。……一場場高端文藝活動和賽事在石泉舉行,彰顯著石泉文化高地悄然崛起。 強化激勵保障 勇攀文藝高峰 回眸石泉文藝滄桑,領導重視,激勵保障是動力。2003年石泉文聯成立,時任縣委書記徐啓方到場祝賀講話寄厚望,邀請對接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孟世凱光臨石泉考察調研,認定石泉縣是鬼谷子文化發祥地。爲唱響金蠶之鄉,絲路之源文化地标,精心打造建設金蠶小鎮,十萬元征集“蠶織天下”主題歌;爲促進文藝人才成長,每年五萬獎補進京書法研修培訓;爲激發創作活力,安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石泉縣委書記陳蓮積極對接邀請省文聯、省作協、省書協、省美協、省攝協等大師名家深入石泉采風培訓傳經送寶;建立健全了優秀文藝組織人才作品獎補激勵長效機制。雖然縣域财政困難緊張,但是,給力發力助力文藝繁榮發展的初心不改,真誠不減,使命不變。 憶往昔峥嵘歲月曆滄海,新時代文治武衛昌國泰。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起點,石泉文藝戰線積極自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火熱實踐,必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推進文藝高質量發展,在爲人民抒寫、抒情、抒懷中再譜新篇,再鑄輝煌。 責任編輯:劉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