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2日电(通讯员:任鹏宇)傍晚,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绿城项目的工地样板区前,围着一群正在观摩的工人。质量员杨阔蹲下身,掏出一把靠尺,在墙面上比划:“像这样的墙面垂直度、平整度、马牙槎设置,都得统一到位,今后大家都按这个来。”几位瓦工把手上泥刀收了,凑近看了又看,轻轻点头。对整个项目来说,这些样板不只是检查对照用的道具,而是未来筑成百姓“家”的参照。

项目建设伊始,最先露头的是“成品标准难以统一”的老问题。结构多、工序杂,施工班组来自不同地区,操作习惯各异,砌体观感时好时坏。标准立不住,问题就会接连不断,后患无穷。杨阔拿着方案在现场一遍遍圈画,眉头越皱越紧:“要是施工后成品观感不统一,老百姓一看就不放心。”

在一次沟通会上,他认为:“不如先做出一件最规范的,让工人们眼睛能看见、手里能比照,这样以后干到什么程度就一清二楚了。”意见提交项目讨论,最终一致决定推行“首件样板制”,把其固化成贯穿全项目施工周期的一项“铁要求”。一面墙、一扇窗、一道防水,都要先做出“第一件”,把质量和标准都做到最佳,后续施工一律对照执行。样板展示区立起来那天,工人们用手摸、用尺量,还有人拿手机拍下细部回去反复琢磨。现场从“各自为战”转为“统一标准”,后续施工一次成优率稳步提升。杨阔说:“只有用‘样板’把‘标杆’立起来,老百姓才住得放心!”

样板的树立,让大家认识到质量管控并非停留在表面观感,更要深入到结构与工艺的关键环节。屋面施工阶段,质量员杨阔想着:以往施工中,女儿墙和屋面往往分开浇注,接缝处为渗漏薄弱部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有没有可以消灭该施工缝的办法?在一次讨论会上,他带领项目QC小组提出专项方案:女儿墙和屋面混凝土可以大胆尝试一次浇筑成型,彻底杜绝施工缝。

方案一出,现场施工班组有些犹豫,担心一次浇注不好控制。杨阔没有急于推进,而是带着技术员对其逐条讲解操作要点,安排专人全过程盯控,先在一个小范围试点段进行施工。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阵。试点段完成后,效果立刻显现——屋面结构与女儿墙浑然一体,表面平整,隐患被彻底消除。关健工序的工艺改进,看似简单,却解决了长期困扰工程质量的隐患。杨阔在进行验收工作时边走边说:“结构一次带至泛水高度,消除了隐患,百姓安心,咱也安心。”

这一改进为后续质量把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项目团队逐渐形成了更加严谨的管控氛围,大家开始主动思考:还有哪些工序同样需要提前预防、反复验证?屋面施工最让人不安的词始终是“渗漏”,项目经理兰宏财对此“门清”。“一般屋面是只做一次闭水试验即可,但一次能不能把问题看透?”他在一次质量例会上问道:“咱们做三次闭水试验,从结构层到隔汽层再到防水层,层层试验把关,绝不能留后患。”

施工团队据此调整工序,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三轮试水试验分批进行,水面把屋面的光影铺得极平。两小时、四小时、八小时、二十四小时,记录板上按节点留痕。严格管控下,不同工序下三次闭水试验均未见异常,屋面转入最终整体验收阶段。兰宏财说:“我们把关口守严了,屋面不漏一滴水,老百姓住得才舒心。”

一砖一瓦筑品质,一丝一缕系民心。从样板立标到工艺攻坚,从细节改进到层层试水,一航建设者们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把施工标准落实到细微,让老百姓们的家住得放心、安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