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 立

我的父亲,2022年10月底去世,母亲2023年4月底去世。两位至亲相隔半年离世,对我们后辈来说,真是无法接受。父亲马上到3周年祭日。父亲去世近3年的日子,几乎天天想起他们:父亲在,天就在,母亲在,家就在。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想起他们的辛苦付出,想起母亲孱弱的身体,而在田里努力劳作的情景,泪水浸满了整个眼眶。因为陪伴的少,孝道尽的少,我和妹妹们都满怀着无尽的惭愧。为纪念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对子女严格要求的行为,关心照顾老人的善良厚道,值此3周年之际,有感而发,撰写此文,寄以此怀念我们深爱的父亲、母亲。

我的老家在豫西南伏牛山的山区。上世纪90年代前,当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道路都是土路,很多乡亲为了省下几块钱的交通费,去趟县城要翻山越岭,路程十分坎坷,单程就要80里路。我的父亲也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县城赶集、买东西,他是上世纪70年代的高中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划分为富农,当时只有贫下中农有被推荐上大学的资格。高中毕业后,父亲当过煤矿工人,去福建、四川、甘肃等地做过小生意。我父亲姊妹六个,一个姐姐(我的大姑年长父亲几岁),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男丁中排行老大。印象中家中所有的农活父亲都会干,父亲非常勤劳,种麦、收麦、插秧等农活,从不落后,并且经常帮助亲戚们耕种和收庄稼。因为能干,父亲还被选为村干部,十里八乡的红白事,好多都找我父亲去担任总管(主事的人)。

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的一件事。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不到9岁。一天,一个亲戚家娶媳妇,中午放学,几乎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都争抢着去坐到桌子上吃饭,我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坐桌上。亲戚特意把我拉到摆喜事的桌子上,父亲看到后,把我赶走,让我回家吃饭。后来,我又偷偷跑到那里,眼巴巴地等着开餐,不料又被父亲看到,父亲在婚礼现场特别忙,安排迎客等各种事务,但他看到我又坐到桌子上时,坚决把我赶走,我是十分不乐意走,父亲用手推、用脚踢,把我赶走50米开外。办喜事儿的亲戚看到后要把我拉回去,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最后用大的土坷垃向我扔去,把我赶走。记得当时眼里含着委屈的泪水,回家吃着索然无味的饭菜,想想那些小伙伴能够坐在那里吃香的喝辣的,心里好生羡慕。小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去吃席,而自己家的孩子却不能去,长大后上了高中。有一次父亲给我讲,因为他是主事儿的,那时都缺吃缺穿,一个桌子上有几个人就有多少双筷子,发几个馒头都是有数的。对自己的孩子要严管,不能让别人说闲话,从小就要养成自食其力,不能有占别人小便宜的习惯。当时不到9岁,不能理解父亲的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认识到父亲当时的要求是对的,也越发感觉到父亲的伟大。

父亲勤劳能干。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老家那里的农村大多还是住的草房子,父亲一边做点小生意,积攒一些钱财。闲暇之余,去村庄前面的大河里面背石头,作为修房子的地基用。印象中我们家是比较早住进四间室瓦房的人家,父亲也经常上山,砍直径10公分左右的小枝干,当作盖房子的椽子用。据父亲说,从他高中毕业那天起,没有机会上大学时,只要有空就去河里背石头,上山砍木头,至少坚持快八年的时间,自己盖的房子,物料基本上都是父亲自己准备的。约在1991年,我们家买了19英寸的长虹彩电,好多乡亲都很羡慕。当时,买彩电的钱在农村可以盖3间瓦房。那时候农村的娱乐工具特别少,印象中有些村庄会放电影,好多村民拿着小板凳,挤满放电影的地方。天气不冷的情况下,我们家的晚上常有邻居(人多时有几十名)挤院子里在一起看电视连续剧。

父亲善良孝顺。印象中,父亲爷爷辈儿同一宗族的老人有19名,他们中有七八名没有成家,单身独自一人生活,有的身体不好,父亲常帮他们打理庄稼。过节时,父亲会把他们请到家里吃饭,有些老人碍于情面不愿意去我家,父亲会把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家中。过节时,父亲会给一些老人置办年货,这些都给儿时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二爷没有成家,父亲把他养老送终。二爷年老时,做过几次大手术,父亲都是毫不犹豫地借钱看病住院,那时我家里条件已经不好了。

父亲母亲重视子女教育和成长,不论作多大的难都没有退缩。我的父亲因为家庭成分限制,没有上成大学,始终是他的一大遗憾。母亲因为特殊的原因,没有上成学,几乎是文盲,母亲平常闲聊时,透露出对上学的渴望。母亲小时候,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偏远的地方入学率很低。但是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的教育特别重视,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经常晚上让我背课文,默写词句。那时老家那里还没有电,都是点着煤油灯学习。上初中时,父亲在另外一个县的新华书店买了学习材料,让我骄傲了一阵子。上初二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想要辍学,被罚跪倒地上不准起来,倔强的我就一直跪着,不说道歉话,不屈从。把父亲气得不轻,父亲一把抓起鸡蛋粗的棍子往身上一顿打。事后连续几天做我思想工作,重新回到学校发奋学习,顺利考上了高中。

小学时,父亲是村干部,村委会里有《法治世界》《求是》《半月谈》等杂志。80年代末我就看过这些杂志,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当时就知道华西村、浙江省著名企业家鲁冠球等,父亲让我下功夫读《勤学成才故事100例》,还有那时候不太懂的《韩非子》等法家著作。家中客厅中堂画挂放的是十大元帅的壁画,一些家庭摆的都是明星画。我上高中时家中出现变故,一些小生意不再做,母亲年少时在生产队挣工分,积劳成疾。到高二时,家里特别困难,连几百的学费都拿不出,从二姑家借了几百块钱。我的母亲几乎不识字,可以说是文盲,但是父母无论如何困难,都供养我和两个妹妹上学,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实属不易。上高中时,家道中落,为了还债,父母都去外省砖厂打工。改革开放后,父亲从外省做生意回来,一身穿着打扮,村里人评价像是地委书记回来了。家庭从小康到欠不少的外债,这种落差感是巨大的,也让我们看清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让我们更早地成熟起来。父母从没有向困难低头,大生意做不了小生意可以做,父亲养过蚕,卖过蜂蜜,打过零工。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忍辱负重,辛勤劳作,从不气馁。我母亲从四十多岁起经常住院,到后期严重时,一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医院度过,父亲从没有被困难吓倒,长期照料母亲住院,无怨无悔。我的母亲虽不识字,但是一个非常善良厚道的农村妇女,在村里从不串门,不讨论家长里短。记得小时候老家山区产粮不丰富,母亲会把家里红薯干及多余的粮食接济邻里,把菜园里的蔬菜分给乡亲。母亲教我们从小洗衣服、下地干活、上山砍柴,教我们拌面、和面以及如何使用压面机来制作面条等等。记得十岁左右的春暖花开的时节,满山的桐油花开得很漂亮,山谷里飘荡着清新的花香,各种鸟叫和虫鸣汇聚在一起,绘就美好的春天乐章。母亲带我挖丹参、地丁等药材。秋天,带我采摘辛夷等药材。这都是我非常美好的回忆。母亲,从小学时就不娇惯着我们,几乎所有的农活都教我们如何干,教育我们不怕吃苦,自强自立,与人为善。父母一直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时的农村条件都非常艰苦,有的家庭也想让孩子早点出门打工挣钱,可是我们的父母再苦再累从来都没有说过那句话,成长不易,虽然物质上比较匮乏,但是父母让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他们无私地向上托举,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我和妹妹们上学时都勤奋好学,很少花家里的钱,我大一时获得奖学金,大部分拿给父母。现在回头看,苦难是一种财富。

父亲对亲戚和帮助他的同学们都有情有义。父亲高中毕业时不到20岁,有一段时间经常到大山深处砍伐比碗口粗的山林卖钱,被煤矿买去垫航道使用。他的一个同学(姓陈)家在山脚下住,父亲上山前后常在他家休息和住宿、吃饭。多年以后,那个陈叔是我父亲班级中条件最差,最贫穷的一个。陈叔重病后行走不便,父亲经常看望陈叔,让我们逢年过节去看望他,接济他,父亲也经常买些米、面、油、衣服看望他。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到行走的讨饭者,父亲绝对不会嫌弃要饭人的蓬头垢面,衣不遮体,父亲一定会给人家盛满饭。对于别人的困难,父亲总会出手相助。言传身教的意义正是在于此吧,也许是善良的基因流传到了我们身上,也将会一直流传下去吧……

父亲辛劳一生,对别人都好,对别人大度慷慨,唯独对自己吝啬。家庭条件不好时,特别简朴。过了60岁,让他去体检,怎么都不愿意去,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身体没有问题,真正查出来了,已是晚期。给父亲治病期间,检查的所有报告一直瞒着他,但是身体总体情况急转下降。父亲去世前的国庆假期在医院给父亲洗了澡,搓了背,能感觉出来他很高兴。晚上在医院陪他期间唠叨了很多事,父亲提醒我们哪些人不能忘记,要记得感恩人家。说见不得乡里乡亲受穷和害病。能感觉出来,父亲很遗憾地知道自己得了重病。最后的一个月,他可能也有预知:几次给我说没有白养三个孩子,感觉很知足,很幸福。说我们姊妹三个都孝顺,争着出钱给他看病。他常感慨,好多农村老人生病了,好多儿女是不愿意管,没人出钱,只能在家等死。

因工作、疫情、医院封闭等原因,父亲在最后的二十多天病危时,没有在身边侍奉,每想起来都鼻子酸酸的,特别惭愧。三年前的10月28日早晨病危,医院催促赶紧出院。我们在医院门口准备好带有氧气和心电监护的救护车。清楚地记得父亲上救护车前,在担架上,右腿蜷缩了一下,被担上的救护车不到一分钟,血压归零,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我和妹妹们忍不住哭喊出来,在他心跳停下的几分钟内,父亲双眼内侧挂上了几滴眼泪,说明父亲还是有意识的。因疫情,我和亲戚们回到老家被隔离7天,父亲则在县殡仪馆冰冷的房间里待了7天。7天后,按老家的风俗下葬,他的初中、高中同学自发组织念悼词、送行,都说父亲是个好人,有情有义的人。

我的母亲本来体弱多病,可能受不了打击,父亲去世半年后突然离世。在2023年的五一假期前,上午九点多,还和母亲通了几分钟电话,说邻居家生了小孩,要去上礼。听说五一假期我和两个妹妹都回去,特别开心。节前,提前就给我们采摘山野菜和竹笋等。再过20分钟突然得到噩耗,说母亲晕倒,120医生没有抢救过来,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我从郑州急忙往老家赶,回到家中,只见母亲静静地躺在床上,面容较为慈祥,两个妹妹都失声大哭,抚摸着母亲的脸庞,我是眼泪流在心里,强忍镇静,还要操办后事。母亲从去世到下葬的几天里,几乎没有合眼。

回想父母他们的一生,是简短平凡的,他们用他们的方式,相互关心着。父母虽偶有争吵,但平凡而温暖。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周晚上,还打电话叮嘱母亲,哪一种药该吃几粒,什么时候服用。记得我父亲入殓时,母亲哭得很伤心,说对不起父亲,在病危的最后一个月里,没有给父亲搅过一口面汤,这就是他们之间简单的朴素的爱。

生死离别痛,天人永相隔。我和妹妹们始终很伤心和愧疚,因为陪伴的少,尽孝道少。去年端午节时,大妹说,再也吃不到妈妈包的粽子了,我瞬间感慨和泪目。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暴风雨,而是眼眶的无声泪水,心中的刺痛,而是一辈子的遗憾。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人生只有归途。失去亲人,一开始一年半载,慢慢总会好一些了。但其实不是的,它是往内心更深处走了,一旦想起来那种伤感袭来的力量会让人难以承受。

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父母受苦受累早逝,来时并无方长,一别再无归期,一别是永别。菊盏摇黄,秋思绵长,清辉满度,遥寄思念,愿人间安康,岁月静好。愿将此身长报国,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了,每天都会想起他们,在某个场景、某个瞬间、上班的路上、晚上睡觉前、看到了他们喜欢吃的食物,看到了他们的衣物,习惯下班后给妈妈打的电话……原来他们从未离开,他们只是化作了风雨,化作了家门口那个金黄色的飞舞的蝴蝶,在我们需要的时刻,如期而至。也许他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亲爱的父母,儿女子孙们都会健康成长,在天堂安息吧!

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