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河北電(蘇廣志 潘志方)12月15日,河北省隆堯縣大張家莊鄉成家莊村連漁江家的“奇石屋”内,主人連漁江正在一大堆前幾日在山裏撿回來的石頭旁忙活着。他翻弄着石頭,一會用刷子刷幾下,一會又舉得高高。他皺着眉,像在仔細端詳,又像是思索着什麽。突然,他眉開眼笑起來,猛地站起來,端着一塊石頭走到窗前的陽光下,嘴裏不停地贊歎道:哦,像,太像了!這個真好!

“他對石頭太着迷了,隻要一有空就是擺弄這個。發現了好得造型、好得圖案,他就興奮的不得了,這一天都是高興的。”連漁江的妻子白勝霞說,“他每次到山裏‘尋石’都要拉上我,還說找到了好看的石頭有獎勵。回來時車後備箱裏全是滿滿的石頭,車都快開不動了。别人都說他拉回家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幹什麽,方不方圓不圓,還不如一塊磚頭有用,真是個‘怪人’”
連漁江就是這樣一個‘怪人’,他端詳起石頭來就像看自己的孩子,百看不厭。一旦被他選中,就開始清洗、保養,還要專門挑選奇形怪狀的木頭做一個底座,然後上他的架子“供奉”起來。現在他的“石頭屋”已經收集奇石上百個,還有很多被慕名而來的人買走。連漁江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奇石“頑主”。
自小就有“天分”的連漁江
連漁江,1971年生人。兒童時期的他就經常在家用泥巴捏小動物和人,被鄰居稱爲有“天分”的人。上初中的時候,他的美術課成績最好,畫的畫常常被老師拿到教室展給同學們看,自此,他也萌生了長大了要考美院,當一位美術大師的理想。

然而,夢想雖豐滿,現實很骨感。孩子多,家庭貧困,父親早逝,讓他的夢想早早地成爲了一場夢。
辍學以後,連漁江開始一邊務農一邊自學,書法、繪畫、篆刻等,他都有涉獵,每一方面都很有建樹。1990年,他的作品入選首屆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新疆分會、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中國硬筆書法藝術家精品編委會主辦的全國硬筆書法藝術作品展。1993年他的書法作品再次入圍“愛克發.華人硬筆書法藝術中國展”展示獎,當年入編中國當代藝術節名人錄。
勤奮鑄就“天才”
連漁江的藝術造詣不是憑空而來的,“勤奮”是他的“法寶”。
開始,家裏沒錢購買書籍和筆墨紙硯,他就從收集的報紙上把别人的書法作品剪下來,按照這個臨摹。剪下來的“作品”越積越多,最後竟然“裝訂”成了一本書。好家夥,這可是集大成的書法書籍啊,各種門派、各種風格全有,他練來練去成了集衆家之長的“迷蹤派”,練成了吸收衆家之長的“獨門絕技”。

買不起宣紙,他就用平常的紙,然後用水打濕,他還認爲效果不錯。
務農、打工、練習書畫,成了他的生活日常。有時在田間幹活,他還在休息時用秫稭棍子在地上劃拉一會兒,大地就是宣紙,棍子就是毛筆,沒有任何财務投入的學習,極其簡陋的學習方式,他不抱怨,不放棄,反而以此爲樂,樂此不疲。是興趣、愛好和勤奮激勵了他也造就了他。
打工時,他也不忘學習,宿舍裏到處張貼着他的字畫,其他宿舍的工友還專門跑過來向他求字畫,他都一一滿足。有時,他着迷作畫竟然忘記了上班時間,工友們還爲他打掩護,因爲大夥都知道他一定是着了迷,有時連吃飯也忘記了。
與“奇石”結緣
1993年,連漁江到福建泉州惠安縣打工,這裏是石雕之鄉,到處是石雕廠。
連漁江來這裏其實是早已打算好了的,他學習書法、繪畫的同時也學習篆刻,對石雕越來越有興趣,慢慢地他愛上了這一技藝。他四處打聽,終于打聽到一個親戚在福建,聯系上後就毅然決然地來到這裏。

連漁江進入龍駒莊的一家石雕廠,開始了兩年的石雕技藝學習。
石雕藝術是人們表達和體會藝術内涵的載體,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反映出人們對于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追求和滿足,并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積澱。石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得益于其精湛的雕刻工藝,并使其具備了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石雕雕刻技法主要包含浮雕、沉雕、圓雕以及影雕等。石雕創作的材質主要爲石頭,石雕匠人主要根據不同的顔色進行作品的構思和創作。利用天然石材自有的顔色、紋理等來表現主題,不僅更加方便雕刻匠人的創作,而且能讓石雕作品達到生動傳神的目的。
學會了石雕也就愛上了石頭。
回到老家後,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連漁江隻能将這項技藝限制在“奇石”上。天然奇石逐漸成了他的方向。

“尋石”是連漁江最大的愛好。他不僅走遍了隆堯周邊的臨城、内丘、沙河、井陉、平山、鹿泉等太行山裏的縣區,還去過全國有名的奇石分布區,他收集的奇石有長江奇石、黃河奇石、廣西大灣奇石、東北松花江奇石、唐河奇石、新疆額河奇石、内蒙古阿拉善戈壁灘奇石、羅布泊奇石等。
近的地方他會開車去,鏟、鎬、布袋等裝備都帶上,還要有吃的喝的,有時幾天都回不來,直到收獲滿滿。遠的地方他就乘車去,被不回來就往家裏寄或者找熟人捎回家,有時寄一塊石頭要花老多錢。妻子是他的賢内助,非常支持他的“事業”,幫他撿拾石頭,還要搞好後勤工作。

經過20多年的摸爬滾打,現在,連漁江基本掌握了奇石的尋石、發現、保養、打造、裝飾、售賣等技藝,他的“奇石屋”越來越“富有”了。一塊塊奇石被他發現,一件件精品脫穎而出,一個個成品成功出售,他成了“奇石”界的“頑主”。
連漁江的妻子白勝霞也漸漸入了行,她現在也會打磨,也會用蛋清保養,也會用黃荊、柏木、槐樹、棗樹的樹根制作奇石座。兩口子勞作之餘,分工協作,陶醉在自己的奇石天地裏,其樂融融,幸福無比。
現在,連漁江是河北隆堯詩詞學會會員,邢台市詩詞協會會員,當代硬筆書法習字會會員和邢台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的奇石之“業”越做越大,他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他的奇石“頑主”之名已經聲名遠播。
作者:蘇廣志 潘志方
供圖:河北隆堯縣委宣傳部